——记农业银行北京延庆支行东外大街分理处主任杨梅青
农行北京延庆支行东外大街分理处原主任杨梅青病逝了,他的同事和家人在追忆她的过往。杨梅青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用46岁的年华书写了怎样的人生篇章?她在东外大街分理处主任任上给人们留下多少珍贵的回忆?
东外大街分理处位于城区中心,金融机构较多,竞争十分激烈。2007年,杨梅青调任分理处主任。上任伊始,她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停不下来。出身军人家庭,部队大院长大,当过军人的她,行事风格总是那么干脆利落,雷厉风行,把工作当做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她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银行的中心任务当然是抓好业务,提升效率,做好服务。客户存款服务工作是分理处的工作重点之一。走出去,主动服务,她对周边市场、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进行走访,联络感情,寻找商机。得知八达岭世纪会展中心和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两个单位准备开户存款,她多次上门洽谈,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她的真诚感动了客户,客户最终在分理处开立了基本账户。她用行动带动了员工,整个分理处的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分理处各项存款从她任职时的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2亿元。
业务的发展靠优质的服务。她常说:“优质服务代表着农行的形象,替客户着想,为客户服务,不仅是我们服务行业的本分,也是每个农行员工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她要求员工做到生人熟人一个样,内部外部一个样,份内份外一个样,要用这样的服务态度和工作精神对待每一位农行的客户。凡到这里办理业务的客户都会说,走进东外大街分理处办理业务,感觉就是不一样,特别亲切,特别放松。这位农行最基层的网点管理者就是这样带领13名员工,用高度的责任心和细心周到的服务升华着农行的服务品质。
杨主任有句朴实的“名言”,对待客户,锦上添花不是真朋友,雪中送炭才是真朋友。几年前,延庆农贸市场刚开业,这里商户有卖猪羊肉的、卖服装的、卖蔬菜的、卖各种农副产品的,会收到很多皱皱巴巴零碎小额的钱,有的钱还粘着油腻,带着怪味,别家银行都不愿意收。偶然听到农贸市场中心主任的抱怨,杨主任二话不说,当场同意上门收款。此后,分理处每天下午都要派人去收款,每次都要花费3个多小时清点,杨主任都和同事们一起数钱。由此,解决了农贸市场小商户的交款难题,那些小商户也成为了分理处忠实的客户。这些客户来分理处办事,总会亲切地问一声:杨主任在吗?
2011年单位组织体检,杨主任的几项指标不合格,同事们劝她赶紧到大医院复查,她一直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迟迟未去。10月的一天,她做了新发型,还乐呵呵地让女同事点评。次日去医院复查,几天后便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对一个风华正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杨梅青却异于常人,以坚强的毅力和极大的热情,把生命里程的最后阶段演绎得那么精彩动人。
拖着病体,她工作起来比以往更加拼命。2012年年初,农行推出“春天行动”客户优惠方案,杨主任在春节期间天天奔走在拜访客户的路上,客户很少知道她是个癌症晚期病人。她的行动就像无声的动员令,带动起分理处全体同事的共同参与,当年一季度分理处各项业务全面开花。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她每个节日仍然坚持客户服务一线,亲自走访,亲自见面,亲自招待。她放心不下分理处的工作,一段时间天天带着客户经理拜访客户。天气还寒冷,她的脸色苍白,浑身浮肿,丈夫孟先生多次劝阻她不要去了,因为医生告诫过,她不能劳累,不能感冒。她总是说服丈夫独自走出家门。
同事小李讲述了2012年三八妇女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杨主任第三次从北京市里化疗回来就给小李打电话,说三八节就快到了,咱们要去看望看望客户了。两人从早到晚一共跑了五家单位,直到下午四点多,中午的药还没吃。丈夫孟先生打来电话询问,她就说吃过药了。走完第五家单位,小李劝她先回去,明天再拜访。她说明天我又要去化疗了,今天都要走访完,多了解些情况,为下一步更好地服务客户做好准备。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家后她就发烧了。这一年分理处的存款指标是9300万元,但实际完成2亿多元。工作上的成就总能让她心满意足。虽然疾病已无救药,身体日渐虚弱,但她的意志就像钢铁一样坚实。
杨梅青是刚强的,但也是温婉柔情的。杨梅青格外爱护她身边的每一位同事。担任分理处主任五年,每个大年除夕她都是在单位值班,这事同事们没人知道。分理处位于北京远郊,每到春节,炮仗烟花连天响,分理处周边存在安全隐患。杨梅青担任主任之前过年还是轮换值班,她担任主任后,就把回家团圆的机会留给大家,除夕这天,她下午吃过饭就一人来到分理处值班,直到下半夜三点钟,孟先生再来把她接回家。这事后来还是被一位同事发现了,她就说,不让大家知道,是害怕大家都来争着值班。我年纪大了,年过得太多了,所以还是让孩子们都回家过团圆年。
小李说,自己毕业就来分理处工作,和杨主任共事五年。刚来分理处,自己那时不求上进,工作不积极。但杨主任对我没有放弃,经常给我开小灶,给我一些业务指导。我做事粗心大意,杨主任就经常帮我改正错误。批评我有时也可狠了,但我知道她是刀子嘴豆腐心,是为我们好。现在我成为了业务骨干,2011年支行技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小张2010年入行,她说起杨主任,一直眼含泪花。记得三年前来分理处报到时,是杨主任亲自去支行把自己接回来的。十几分钟的路上,很和蔼地告诉她以后怎样和同事相处,工作后也不能放松学习,工作中要注意什么。一番话让自己特别踏实,特别温暖。小张家在外地,逢年过节杨主任总是会做些调整让她回家和亲人团聚。关心她住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合租,并亲自到她的住处去看,这样才放心。对小张的未来发展尤为关心,安排她熟悉高柜业务和低柜业务,掌握分理处全面业务。一次竞聘,生病在家的杨主任打来电话,鼓励小张一定要参加,并提示竞聘的一些注意事项。如今小张已经是运营副主管,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业绩。
杨主任的丈夫孟先生回忆起自己的爱妻,饱含着深情,闻者无不为之动容。他说,杨梅青不说是工作狂也差不多。常见她下班把一些表格带回家整理计算。生病时还要拜访客户,我就成了她的专职司机。在她看来,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耽误工作。她对同事好,对客户也好。一次,我去单位接她下班,发现她不在。原来是下午有一位老太太来银行急着取钱给病人交住院费,结果忘记了存折密码。杨梅青就帮助联系老太太家里人,取好钱,又叫来出租车,亲自把老太太送到医院。她的同事都说,杨梅青夫妻两人感情非常好,孟先生是分理处公认的最在意老婆的人。
在杨梅青最后的日子里,头脑已经不很清醒。她的一位好朋友在医院陪着她,让她下地看看窗外的风景,她被搀扶着勉强下地挪到窗前,已经几天没有说过话的她突然说了一句:“还有个服务方案没拿出来。”小李来看她,那时她已处于弥留之际,孟先生怎么叫她,她都没有反应。孟先生说,小李送报表过来了,杨梅青的眼睛马上动了一下。
杨梅青走了,这朵在风雨中绽放的铿锵玫瑰完成了她的使命,悄然离去,只有淡淡的芬芳永远萦绕在人们身边。
(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