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逐步调整税收结构,增加直接税比例,并调整间接税征收方式,引导地方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向环境保护和民生建设
5月2日本报一版刊登记者来信,反映了东北某大城市中的两个特色区,一个发展大项目、大企业,被称之为“税源区”;另一个优先发展教育、优化自然环境,被称作“睡眠区”。睡眠区环境优美、教育发达、群众安居乐业,照说也是政绩,而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政绩,但却不如税源区“钱多”来得实际,领导干部的考核上更是不占优势。睡眠区财政收入少,但支出大,目前在财政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开始拼命招商引资。
税源区和睡眠区实质上代表两种发展模式和理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睡眠区的窘境值得关注。要改变睡眠区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完善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增加对民生的考核指标,对不同功能区按不同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步完善我国的财税制度,让大力保护环境和发展民生的地方得实惠、有激励。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税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税收主要来源于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而不是主要来源于房产税、遗产税、所得税等直接税。要获得间接税,显然需要有大企业、大项目,部分大企业动辄每年为地方提供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税收。与之相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也能创造可观的税收。不少地方招商引资热情极高,也就不难理解。
以直接税为主的西方国家,地方税收的多寡,并不完全取决于大企业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居住人数的多寡。只要有人居住,房产税、遗产税、所得税就会源源不断而来,税收会随着居住人口的增长而增长。而且随着人口的聚集和房产的升值,税收也会随之增长。
在间接税征收方面,西方国家比如美国的间接税主要在终端的销售环节征收,而我国的增值税、营业税主要在生产环节征税。主要税收在销售环节征收,也意味着只要在当地消费,而不需要在当地生产,就能带来巨额的税收。
也就是说,在西方国家无论是直接税还是间接税,只要有人居住就会带来相应的税源。在这种税收体制下,地方政府并不十分热衷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优良的教育资源,以此吸引更多人前来旅游、居住和就业。
应该说,我国以往的税收体制对促进地方之间的竞争、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目前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过度依靠招商引资带来的弊端也开始显现,部分地方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我国有必要逐步调整税收结构,增加直接税的比例,并调整间接税的征收方式,从而引导地方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向环境保护和民生建设。此外,国家还可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地方政府发展民生事业的财政包袱。总之,财税体制的改革,要让睡眠区不再为用钱发愁,要让好环境也能为当地带来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