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存量货币较大,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的“流动性陷阱”,如何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货币,促使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成为监管层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6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的“八条金融新政”为疏解“存量货币”难题确定了政策框架,即是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央行、银监会作为执掌货币政策调控和实施金融监管的两大机构接下来将会如何盘活存量,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
货币导向:稳健政策不变 结构有扶有控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时特别强调,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信贷政策则强调要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
如今,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微妙,尤其是在货币流动层面。一方面,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依靠大规模信贷投放拉动增长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美联储预期将在经济向好的背景下陆续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人们担心美国对外投资回流。
在总量保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如何解决金融市场资金分布不合理,如何盘活存量就成为重中之重。
央行日前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2013年第二季度例会,其中特别提到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6月20日,汇丰中国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初值为48.3,创9个月来最低,这显然与居高不下的M2增量形成鲜明对比。有市场人士分析,这暴露出虽然国家信贷增加不少,但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没有到位,反映出银行对实体经济、对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方面认识还不到位,银行信贷结构需要进行优化、提效、盘活。
面对监管层新的调控策略,银行业将不得不转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多位市场人士表示,未来中国经济中的问题已不能寄希望于扩张政策来化解。
政策抓手:在服务实体经济和转型升级中提高资金效率
面对货币市场的结构问题,监管层在试图找准“病灶”,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来盘活货币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如今政策的抓手已经明晰,就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和转型升级中提高资金效率。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
市场人士指出,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完善资金的价格发现机制,有效地引导资金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是此次国务院“八条金融新政”的核心。
而利率市场化正是完善价格发现机制的重要内容。央行二季度例会明确指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是继去年3月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2年第一季度例会之后,利率市场化再次被独立提出,意味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脚步逼近。
当前,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足。因而,一方面,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资金饥渴,融资成本高企;另一方面,部分大企业虽然不缺资金,却仍能以较低成本轻易地获得资金,这些资金甚至通过其他隐蔽的方式再流向市场,进而造成“货币空转”和“资金囤积”。
因此,只有让货币资金以合理的价格对接实体经济中最活跃的大量中小企业,货币使用效率才会提高。
此外,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到的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门槛、运用信贷杠杆调整过剩产能、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都意在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资金过度集中在虚拟经济上,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则警示,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尤其是“影子银行”导致“金融空转”。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盘活存量货币”就是要以市场的手段,通过金融杠杆去撬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严防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风险隐患,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目标。(记者 廖佳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