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存量货币需发力金改--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激活存量货币需发力金改

2013年07月05日07:42    来源:中国证券报    手机看新闻

  已经开启大幕的去杠杆化,是一个伴随改革的长期过程,如果太剧烈就可能导致经济短期减速过快。为此,政策应发力金融改革,加快推进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利率市场化,真正激活货币信贷存量。通过破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从而平衡长期经济改革与短期经济减速之间的关系。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的杠杆率持续上升,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急剧上升。尤其近几年来,很多行业产能本就过剩严重,但在政策刺激之下仍不断加码扩张,导致整个实体经济的杠杆率不断提升。显然,去杠杆化将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痼疾和推动长远经济改革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它对新增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它将压缩落后产能喘息的空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进度。

  然而,去产能的同时经济短期进一步下滑甚至是硬着陆的担忧亦出现,通缩预期有所抬头,如果经济超预期减速并走向失控,将反过来掣肘长期改革。数据显示,我国两大制造业PMI指数6月均现颓势,官方PMI回落至50.1%,为年内低点;汇丰PMI终值48.2%,创9个月新低。机构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可能降至7.5%左右,三季度增速或进一步下滑。

  宏观调控政策强调要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挤出原先增长存在的“水分”,去杠杆化无疑是明智之举。不过,在现有的金融结构下,金融体系主要为大企业、地方政府项目服务,中小微企业、“三农”等融资薄弱环节在去杠杆进程中面临的资金形势可能会更为严峻,如果处理不当将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

  必须明确的是,近期的“钱荒”以及下一步货币政策不再“放水”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真的缺钱,而是货币信贷资源在市场中存在错配,因此,不必因为担忧中小企业缺钱就放松货币政策。上半年经济冷、融资热的矛盾反映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除了一部分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很多信贷投放通过影子银行进入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只不过是用来偿还旧债,而没有创造新的经济活动。

  有关部门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央行近日对部分支行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财政部未来将研究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各项农村金融工作。当然,这是在现有金融体系下的治标之策,而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化进程的治本之策更亟待出台。

  首先,应加快设立民营银行、进一步推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国有银行素来偏爱服务大企业,甚至还有为国有企业提供一定额度贷款的任务指标,尽管已经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改革仍不够彻底。同时应加快设立民营银行,让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其次,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在吸纳存款方面的一大劣势为缺乏国家信用作为支撑,因此,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其吸纳社会资金提供保障。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有其自身缺乏信用的因素,高风险必然伴随着较高的贷款利率,为此,应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鼓励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产品。

  可喜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提上日程,这将成为金融市场创新和改革的巨大动力。现实中,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大额存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下一步应放宽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产业部门。只有实现资金的有效合理配置,才能真正激活存量货币信贷,在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切实拉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记者 顾鑫)

(来源:中国证券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