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不是价格高  是消费信心低(产业观察)--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奶粉:不是价格高  是消费信心低(产业观察)

本报记者 潘洁 发自上海

2013年07月08日07:22    来源: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近一个月来,管理部门政策频出、进口奶粉遭反垄断调查、行业内部重组如火如荼,奶粉行业露巨变端倪。

  在价格管理上,洋奶粉成整治对象。自7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多个奶粉品牌展开反垄断调查后,惠氏、贝因美、多美滋纷纷降价。7月7日,“洋奶粉”美素佳儿所在的富仕兰食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富仕兰”)给《国际金融报》发来邮件称,7月8日起,将对中国市场全线产品的售价下调5%。

  在品牌建设上,境内乳企相继出招。6月18日,蒙牛114亿港元收购雅士利,紧接着,品牌价值百亿的完达山传出被收购消息,伊利牵手美国最大牛奶公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在行业监管上,6月4日工信部制定并发布《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随后多个涉及奶粉业的政策陆续出台。7月开始,工信部集合境内100多家婴幼儿奶粉企业召开发布会,部署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双提”行动有关工作,提高乳粉质量。

  把奶粉价格先降下来

  自2008年以来,中国市场实际上已沦为洋品牌攫取暴利的地方:有些品牌能对优质奶源和销售渠道的控制,在中外市场奉行“双重价格”。记者注意到,当前中国市场上,号称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奶粉品牌达几百种,普遍特征就是价格高,很多都在400元至800元区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多名居住在新西兰的华人居民透露,这些品牌在当地超市的售价,折合成人民币不超过150元。

  此次国家发改委针对中国市场奶粉售价偏高的调查,在一周内收到“效果”。国产奶粉贝因美最先表态降价;惠氏奶粉则拿出了降价细则,声称12个品种平均降幅11%;而多美滋也表态会跟进。

  7月7日,富仕兰在声明中强调,“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美素佳儿奶粉,百分百都是荷兰生产和包装的,并授权富仕兰上海公司在中国独家销售,7月8日起,对中国市场全线产品的售价下调5%”。这是国家发改委对企业开出罚单后,第四家主动宣布降价的企业。

  记者注意到,目前来看,已经宣布降价的四家企业中,除惠氏公布了降价产品明细,其余三家企业降价方案“待定”。

  “进口奶粉进入中国市场,确实需要投入关税、铺货等成本,但也不乏利用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利用消费者的信任频繁涨价,甚至把控终端零售价,最终导致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总是下不来。”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国产奶粉来说是机会

  对于此次反垄断调查,有分析师认为,效果如何,还是要看未来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处罚力度有多大。作为率先认错、并有具体行动的企业,发改委也许会考虑处罚从轻。

  “从当前的形势看,接下来还有奶粉企业宣布降价。降价后,进口奶粉的利润空间压缩,营销随之减少。对国产奶粉来说,是个机会。”昨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乳制品行业资深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作为特殊消费品的配方奶粉,其品牌力决定产品价格所能达到的高度,奶粉行业的定价权依然掌握在具有品牌力的企业手中。”

  从上周资本市场表现看,在贝因美跳空高开的带领下,乳业股出现了集体上涨的态势,5家A股涨幅可观。不过,宋亮指出,此次反垄断调查,短期内可能会使进口奶粉价格下降,并且有可能会使进口奶粉减少对华供货量,但是长期来看,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很难恢复,所以对进口奶粉的依赖还会持续,而到时受此次打击的进口奶粉可能会出现供需矛盾,最终将导致新一轮的涨价。

  政策扶持难树消费信心

  记者注意到,从6月下旬的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管理政策到目前的反垄断调查,这些连续的举措有着紧密的关联,目的都是整顿奶粉市场,推动奶业健康发展。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说,国家九部委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政策指向不言而喻,未来乳制品市场大洗牌是肯定的。

  然而,依靠政府的手让奶粉降价并非长久之计。记者采访的不少消费者指出,只有国产奶粉的质量让人放心,进口奶粉才维持不了长期的高价和市场垄断地位。 

  “未来中国奶粉市场能立足的,要么是国内实力强大的企业,要么是国外大型跨国企业,而且更可能是将工厂建在中国的企业。”上述人士认为,这一系列举措会在短时期内产生积极效果,但要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还需要国内企业靠产品质量说话。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升奶粉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光明乳业、贝因美、雅士利等国内企业竞相在海外投资或建厂。

(责编:李栋、曹华)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