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处理动员即将满一周年 垃圾收费模式面临选择
垃圾收费:随水费征收还是随袋征收?
去年7月10日,广州召开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动员大会,吹响了分类的号角。本周三将是动员大会一周年时间,过去一年中,广州垃圾分类全面推开,多数街坊已经养成了干湿分开投放的习惯,部分街道垃圾减量超过10%。不过,也有社区人员反映,目前部分社区停发专用垃圾袋后,有居民误以为分类不再进行,同时还面临着缺钱缺人的问题。有环监所负责人就表示,目前收取垃圾费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垃圾费若同水费捆绑收,可投入更多精力开展垃圾分类。
■成效
“干湿分开”成为多数街坊习惯
“让我们荡起双桨”……7月5日下午5时50分左右,随着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响起,广州南华西街德和新社区的各条巷子里,原来摆放塑料花的位置换上两个垃圾桶,一个装厨余垃圾、一个装其他垃圾。
据了解,自2011年至今,南华西街推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做法已经超过了2年,目前辖内居民也大多数已经养成了“干湿分开”的习惯,即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相分离。
在该街道最早进行“垃圾不落地”试点的德和新社区,老家在湖南的郑阿姨告诉记者,她们一家在德和新社区已经住了10年,实施垃圾分类以来,他们家也按照要求进行了分类,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成两袋,每天到中午11点或者晚上6点,就有垃圾车过来收集。
而在南华西街道永兴社区,居民温婆婆则带记者到她家参观了她的分类成果,在厨房里,她会把残枝剩叶、剩饭菜单独放在一个袋中,并放进垃圾桶中;而在客厅中,温婆婆则放置了一个废纸箩,放置用过的纸巾等其他垃圾,此外,温婆婆还指着房间里叠放整齐的一摞报纸,“这就是我平时收集整理的”。
据介绍,自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南华西街道垃圾已经在逐步减少了,该街道日产垃圾量为22吨,经过分类后,大致可减量3至4吨,减量率超过10%。
■问题
停发专用袋 居民误以为分类停止
不过,实施垃圾分类,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显然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目前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因为这涉及到居民习惯养成的问题。
去年动员大会以来,很多试点社区给居民免费派发了专用垃圾袋,一般是绿色的和灰色的2种袋子,分别用于装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些专用袋对居民来说,代表着一个信号,那就是政府要求市民做好垃圾分类。而在此引导下,居民的习惯也在慢慢养成。
不过,制作这些专用袋花了不少的经费。海珠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就指出,如果在全市发放专袋,一个月需要的资金量是非常大的。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也曾经指出,政府免费派发专用垃圾袋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财政负担重,而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也必须改变这种做法。
事实上,记者在南华西街道德和新社区、沙园街道广重社区等了解到,这些社区目前已经停止发放专用垃圾袋。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由于这一原因,有居民就误以为不用搞垃圾分类了,又将垃圾混合在一起投放了。
沙园街一住户梁先生也反映,居委会只发过两次厨余垃圾袋,质量都不太好,底部一抓就破。今年2月以后,再也没有垃圾袋发放了,现在他家都是从超市买8-10元一捆的垃圾袋。平时垃圾也不分类,混合一包就放在楼道里,等环卫工人挨家挨户去收。
人手、经费都欠缺
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目前开展垃圾分类的社区,仍然面临着缺人、缺钱的问题。德和新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就反映,目前社区人口有2000多,但是目前社区仅有5个工作人员,在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之外,他们还要投入精力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平时要挨家挨户做宣传,而社区里有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流动人口,每有新的住户进社区,居委会也要去做宣传,但是由于人手不够,也没办法对老住户进行再宣传和沟通。据介绍,目前南华西街道负责保洁和垃圾清运的环卫工人有63名,他们目前不仅肩负着收运垃圾的职责,还要负责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量也较此前明显增加了。
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咨询监督委员会委员、萝岗金峰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课书也表示,目前的分类工作增加了人工成本,物业公司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不少物业工作人员就抱怨,参与垃圾分类后,他们经常不得不加班,但是收入却没有相应地上升。
“起码增加了1倍的工作量”,来自广州某街道环监所的负责人说,目前环监所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平时就要负责迎检、受检、收费、处理投诉等工作,目前光是收费就占用了他们八九成的工作时间。“垃圾费如果同水费捆绑在一起收的话”,上述负责人说,他们的工作量就会减少很多,可投入更多精力开展垃圾分类。
“别看一天0.5元的垃圾费,有人就是还要和你计较”,有环监所工作人员就抱怨,现在每月向居民收15元垃圾费都很不容易,一方面要指出他们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有向他们收钱,难度很大。
事实上,目前广州垃圾费收费率也不高,低的甚至只有三四成。与此相应的是,基层在垃圾分类上拥有的经费也不足。“像专用袋发放就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没有足够的钱,街道也没办法继续给居民派发垃圾袋。
■探讨
垃圾费收费模式:
随水费征收VS随袋征收
在垃圾分类动员大会一年以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去年免费发放的垃圾专用袋已经起到了提醒居民分类的作用,但是由于经费的问题,政府不可能长期免费派发垃圾袋。
在此前有关会议上,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也曾对居民代表关于专用垃圾袋是否继续免费发放的询问表示,“财政包袱太大,谁都背不起,目前这么做只是为了培养市民分类的意识,并非长久之计”。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未来一定要走到按垃圾量收费的阶段,居民将必须为垃圾清洁、运输、处理等费用埋单。
据了解,目前广州实施的是定额收取垃圾费的办法,居民每户每月只收15元,但这是2001年制定的标准,10多年仍未改变。
不过现在收费率并不高,“老城区的高些,能够达到90%,但新城区,以及城中村最差,低至20%”。由于这个原因,街道保洁经费来源成了问题。因此,2008年起广州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不再上缴市财政专户,改为上缴区财政后全额返还街道,意图提高环卫职工的待遇以及内街、城中村保洁质量。
据了解,广州正酝酿对现有的垃圾处理收费模式进行改革。
“按量收费,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有两种可采取的收费模式”,上述负责人表示,其一是随水费征收,另一种办法就是按袋计量收费。
但是,上述负责人也指出,按袋计量收费就要注意防腐败、防伪的问题,在台湾,就是在普通的垃圾袋上加防伪标签。还有就是谁来销售垃圾袋的问题。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如何分配涉及市、区、街道、物业、保洁公司、终处理企业,要靠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要有严格的科学测算,成本怎么测,都要通过立法去确定。
不过,广州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委员李课书则建议,试点按照小区出垃圾总量分摊付费,有高有低。按照13.5元一桶的标准,回推到每个家庭费用,如果社区产生10桶其他垃圾就付费135元,分类越好,产生的其他垃圾越少,分摊到居民头上的费用就越少。另外,对公寓和自由住户,则核定一个收费标准收取。
此外,李课书还建议,建立资源回收利用公共基金。其基金构成为:减量化较好的社区奖励金,社区所在企业的捐助的环保基金。基金用于30%反馈给居民,70%用于社区内公共环保事业,以此促进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基层新动态
厨余垃圾分类准确
有机会获百元奖励
在促进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方面,目前各个社区也在尝试新的招数。南华西街环监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垃圾分类宣传,除了环监所和居委会的入户宣传、定点宣传等方式,还有环卫工人的宣传。这种宣传方式,即是对于没有做好分类的住户,环卫工人就当面进行重新分类,“以无声的行动来做好宣传”。
上述负责人表示,该街道原来也发放过垃圾专用袋,但有些居民并未按照规定使用,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环监所计划改变形式,即实施厨余垃圾专袋投放模式,在袋子贴有标签。居民如有意愿进行尝试,可免费到居委会免费领取厨余垃圾专用袋,由居委会进行登记,环卫工对居民投放的袋子进行随机抽查,如果发现分类准确的,就登记起来,参与月度抽奖,每个社区有3个名额,抽中的可获得100元的奖励,并对外公布。这些政策将在南华西街西片6个社区和东片的1个社区实施。
而在萝岗区联合街金峰园社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课书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尝试推行一个类似“流动红旗”的荣誉激励机制,即要求该小区一栋24层楼房的所有住户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投放,由保洁工人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共同检查,如果一层6户人家全部都做到了,就给予该层楼房一个大拇指,如果有一户没做到,就给予一个笑脸,两户没有做到,就挂一个哭脸,这样的信息会每天张贴到大楼宣传栏,并在电梯间里张贴,以引领居民参与分类。而社区工作人员也会经常上门与居民交流,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此外,该社区还实施分类积分换奖品、有害垃圾可换取日用品、以物换物等形式丰富的方式激励居民参与分类。(记者 黄少宏 实习生 金怀宇)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