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新华社记者 陈 琛 |
7月18日,中央部门2012年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集中向社会公开。今年是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第三年。与往年相比,公开的内容有什么变化,“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是怎样?
账本有何新亮点?
公开内容增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结转结余情况
“今年中央部门在规范公开格式、集中公开时间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公开内容,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开日益规范化、制度化。”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
按照有关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中央决算后,财政部在20日内批复中央部门决算,今年中央部门在收到批复后,第一时间集中向社会公开,时间上比去年提前了一天。
白景明说,今年中央部门决算更加全面、清晰、易读。公开内容包括部门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分为部门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个部分。实际上,部门决算中已经包括了“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的支出,但数据是分布和包含在各项目之中。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为了让公众有一个更加明晰直观的了解,各部门把这两部分支出分别进行了汇总,专门向社会进行公布。
公开内容增加了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结转结余情况,更加全面地反映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支情况;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的支出由去年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5个类级增加到7个,增加了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2个类级科目。
“不但公开的内容有所细化,对于一些支出事项的说明也更加详细、全面。”白景明说,中央部门在公开“三公经费”支出的同时,对决算总额及分项数额较年初预算增减变动原因,以及相关的因公出国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和公务接待等情况进行了说明,便于公众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央部门的具体支出和变动情况。
支出金额大就是乱花钱?
支出是否合理,应结合职能、人员数量等分析
从公开的决算数据看,中央各部门之间支出规模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是什么原因呢?
对此,白景明解释说,部门支出规模因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不同而存在差异。比如,国税部门是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基层税务单位的支出也都列在其内,支出规模是由上千个单位汇总而成的。有的部门从事防汛抗旱、地质勘察等野外作业活动较多,交通工具购置及维护费用相对多一些。
“这些部门相关支出金额较大是客观需要,与乱花钱不是一回事。”白景明强调,部门支出包括行政经费、“三公经费”、住房保障支出等,是否正当、合理,还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承担的任务、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除了公开财务收支数据外,还包括对部门职能和单位构成、支出的具体用途等信息进行解释,便于社会公众在面对不同部门的决算数据时,能够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作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财政部国库司负责人表示,去年有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决算,今年由于一些部门涉及到机构和职能调整,决算公开的中央部门可能会有所减少。今年涉及机构和职能调整的部门,将按不同情况进行公开,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涉及机构和职能合并的部门,由新组建部门以合并前部门名义公开部门决算。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都是由原来的两个部门合并组建的。
二是涉及部分机构和职能调整的部门继续公开,如国家海洋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
三是涉及机构和职能分立的部门暂缓公开,如原铁道部。
今后公开能否更彻底?
专家认为,政府性资金征收到使用全过程应公开
日前,国务院作出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要求2013年要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增长的中央部门,要细化说明增长的原因。同时,细化中央部门2014年预算编制,将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细化公开为购置费和运行费。
“这传递出一个信号:我国的预算公开正在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加速推进。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预算公开将作为一种制度,成为政府行政管理和财税改革的重要推手。”白景明表示。
白景明认为,目前,我国预决算公开的力度,仍与公众期待存在差距。比如,地方政府公开的力度还不够大,步伐也亟待加快。公开的内容不仅包括公共财政预决算,还应包括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以及社会保险基金,所有政府性资金从征收到分配、使用的全过程都应公开。政府性基金用在什么地方、建设了哪些项目,国有资产收益如何,都应让公众详细了解。
公开得越具体,“账本”才能越透明。公开的形式要更加通俗,公开的内容也要更加具体实在。不但要让百姓看得懂“大账”,还要看得清“细账”,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为何有的部门支出多了?
落实临时交办的任务,追加了相关费用
根据财政部先前公布的中央决算报告, 汇总2012年中央部门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为74.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5.59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45亿元,减少2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40.67亿元,减少2.81亿元;公务接待费14.13亿元,减少0.78亿元。
从此次中央各部门公布的决算看,超过九成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是减少的。比如,国家税务总局、农业部、公安部、中国科学院、交通运输部等,实际的“三公经费”支出均比预算减少较多;但也有一些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比预算有所增加,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这些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增加的原因,从公开的内容中也可以找到解释。
比如,国家发改委2012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为4327.74万元,支出决算为4948.00万元,超过预算620.26万元,增长14.33%。
国家发改委就此作出说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12年因公出国支出增加。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临时交办的任务,承办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派出部级工作组出访多个国家,推动中拉关系、经济合作及机制化建设等,故追加了因公出国(境)费。
记者注意到,国家发改委2012年“三公经费”决算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646.89万元,比预算降低9.47%;公务接待费支出601.69 万元,降低1.06%。
白景明认为,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总体减少,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进一步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全年实际支出比预算有所缩减。此外,一些部门因实际情况变动,一些会议和外事出访因故推迟或取消,导致实际支出比预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