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7月23日电(记者齐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一些专家认为,中国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应以“智能城市”统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建立大众满意的生活环境。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等都对发展“智能城市”寄予厚望。潘云鹤说,发达国家的城市智能化是建立在已经高度城镇化和快速信息化的基础上,而中国城市智能化的独特本质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三者的交融。智能城市将直接而深入地推动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并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他说,中国城市(镇)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向智能化前进。智能城市并不只是先进城市和大城市才可以建设,而是有广阔的因地制宜发展空间。
李国杰说,建设智能城市的目的是让大众更及时更有效地得到各种服务。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网络,经过全面感知、信息处理和泛在通信等过程,人们将可以享受智能政务、智能电网、智能商务、智能教育、智能医疗等应用带来的“聪明”决策便利。
“也许最能帮助你的医生就住在你家隔壁,”李国杰打比方说,“只是现在的技术不能让你有效掌握并利用好这一信息。”
据悉,中国工程院正在实施一项“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其中涉及城市建设、城市信息、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4方面的智能化发展,囊括城市空间组织模式、智能交通与物流、城市环境、智能医疗卫生等十余个方面。
该战略研究提出,通过支持电子商务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工业设计实现产品创新,支持高新技术实现科技创新,支持大数据和知识技术实现服务业创新。
潘云鹤说,感知城市、下一代互联网和大数据服务将是中国“智能城市”建设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不少城市在道路、消防安全、环保、水电热表智能化方面进行感知城市的探索。北京市率先提出家用互联网带宽要提高到100M。在大数据服务方面,建议政府牵头建设智能中心或者叫知识中心,把城市海量的重要数据存储起来,掌握在公共机构手里。
目前,中国有200多个城市以政府工作报告等形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这说明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要求。“智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