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媒体热议李克强经济政策--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西方学者媒体热议李克强经济政策

2013年07月23日16:30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综合    手机看新闻

 

中国经济新政并非“休克疗法” 警惕西方曲解中国经济新政策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0日报道】李克强总理关于经济增长上下限的表述,其实是对外资投行近日炒作的“李克强经济学”的直接否定。其实,只要熟悉经济史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巴克莱方案其实就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为俄罗斯开出的休克疗法的变种,而俄使用休克疗法结果惨败。这种“诱错式”的炒作,中国经历得太多了。抛开外资投行的恶意,中国经济也根本不需要波动,那是不必要的代价。

【台湾《旺报》7月15日报道】瑞银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将“不做刺激,用短期经济下滑而换取长期经济增长”与“李克强经济学”画上等号,并未涵盖其本质。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李克强总理最近提出“经济下滑不出下限”的要求表明,他领导的新一届政府仍然重视经济增长,但不会采取一种鲁莽的“激进措施”或者“休克疗法”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

【香港《头条日报》7月15日报道】近期“李克强经济学”在投资界引起广泛讨论,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读。第一个误读,就是认为政府对经济增长容忍度大幅下降,进而推断今年GDP增长远低于7.5%的机会很大。另一个常见的误读,就是对财政和货币去杠杆化产生过度忧虑,担心会为经济带来极严重的负画影响。

“稳增长调结构”仍是政策核心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15日报道】巴克莱创造出新词“李克强经济学”,用以描述李克强的经济政策,意思是:不推出经济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加结构性改革。但澳大利亚投行麦格理的观点可能更加贴切——中国将在改革和微调的混合模式下摸索前进。

【台湾《经济日报》7月15日报道】台湾政大教授童振源表示,巴克莱的“李克强经济学”没有明确目标,只是现象的观察,而大陆早已展开结构调整。浦东(上海)台湾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盛九元表示,巴克莱的只是一家之言,把问题过分简化,“调结构、促改革、保稳定”才是政策的核心。

【台湾《经济日报>7月16日报道】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等表示,尽管排除大规模刺激措施的可能,但李克强在广西提出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传达了将维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中国经济成长率下限应是7%。若低于7%,可能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和降息来稳增长。

【路透社北京7月11日电】无论是强调在金融领域守住系统性风险底限,抑或李克强此次明确“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的提法,均透露出新一届政府将以较往届强势的态度推动经济结构凋整,而在政策选择上或许会更多放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及加大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等。

改革金融体系将是重要任务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7月15日报道】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李克强总理将努力实现今年全年7. 5%的增长目标,并且将会采取一些行动。

可能采取的措施存在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不会把所有开支负担全部压在地方政府身上,中央政府将会承担更多责任。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因为地方政府增加开支将促使中央政府不得不放松货币政策。二是国务院不会直接刺激制造业,而是会把重点放在用于防治污染和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上。这样既可以帮助稳定经济增长,又不会导致经济扭曲状况恶化以及融资杠杆增加。

【香港凤凰网7月17日报道】高盛表示,李克强总理在之前的讲话中很少提到“稳增长”,更多强调控制金融风险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但7月9日在广西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确保经济增速不滑出“下限”。虽然这暗示政府对短期增长的容忍度有限,但是短期内出台大规模的财政或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如此,中国可能采取温和的财政扩张政策,如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放缓人民币升值速度以支持出口。

【美国之音网站7月18日报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经济学家黄育川表示,合理实施李克强总理一直倡导的城镇化和改革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走上平衡发展的当务之急。黄育川称,城镇化、特别是更加有效的城镇化策略是最根本的;改革金融体系,让更多资本可以自由流入流出,特别是放松资金流出中国的限制,将十分有益。

【路透社北京7月19日电】中国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彰显北京决心开始纠正金融系统和经济其他部门的扭曲,以实现经济转型,从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在李克强总理就任4个月后就推出,这表明决策者对推行极具挑战性的改革是认真的。

美媒:专家质疑GDP高增长必要性

彭博新闻社网站7月21日刊登署名文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迈克尔·佩蒂斯在文中称,随着在北京围绕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展开的争论愈演愈烈,一种思想转变正逐渐产生。中国一些最富有思想性的经济学家越来越对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高增长率的必要性表示出怀疑。

文章说,中国领导层一直非常重视该国的GDP数值。该国今年的增长目标是7.5%。未来几年7.5%甚至7%的GDP增长率或将不可能实现。迄今为止,如此“华而不实”的统计数据都是因投资不断迅速增加而得出的。如今,大量此类投资具有的经济价值比债务的价值还要低,而中国已经历了不可持续的信贷扩张。该国正面临危险,容易受到无序调整的影响。

这种现象将无法持续。由于信贷增长必定会大幅放缓,GDP增长率无论如何都将远低于7%。尽管如此,仅关注GDP增长率最终是错误的做法。中国若想成功地将经济调整为一种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那么真正重要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家庭收入中值的增长速度。

原因何在呢?文章称,想一想调整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吧。该国家庭消费比例仅占GDP的35%,令人吃惊。为了在10年内将这一比例提升至50%显然仍是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比例该国每年的消费增长率将必须超过GDP增长率近4个百分点。换言之,若GDP的年均增长率为7.5%,那么消费增长率将需要超过11%。中国如何有可能鼓励该国国民以如此快的增幅进行消费呢?实际上,如今中国的消费对GDP增长所做贡献比2012年上半年还要少。

文章指出,目前广为人知的是,中国家庭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极低比重是因该国家庭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极低比重导致的。该国家庭收入约占GDP的50%,属于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为在提高这一比重的同时保持7.5%甚或6%的GDP增长率,将需要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减速之际促使该国家庭收入实现猛增。而只有在出现极具危险性的债务持续飙升的情况下,这才有可能实现。

正如一些知名的中国经济学家所指出,GDP增长率对普通中国民众而言并不重要。普通中国民众就像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一样,并不在乎其人均GDP份额。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文章指出,最近数十年,中国国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超过了7%。这尽管远低于该国的GDP增长率,但却是一项巨大的成绩。这一增长率必须得以保持。北京围绕家庭收入年均增长率制定的政策目标应为6%或7%。这将确保社会稳定,并继续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然而,这也意味着,如果中国要做出有意义的调整,那么该国的GDP增长率必须“仅”保持在3%至4%的水平上。

相关阅读:

总理“定调”宏观调控:区间管理稳预期

释放制度红利 新一届政府展现改革勇气

(责编:乔雪峰、聂丛笑)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