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 (周素雅)近日,新一届政府的经济理念经过媒体报道后,受到专家学者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专家学者和网友认为,李克强总理的经济理念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最优路径。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认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这种“下限”和“上限”的合理区间观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均衡论”。对“均衡论”有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把握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为此,决策层一直既强调要发挥市场作用,又强调要宏观调控,这与政府职能转变中——政府管政府该管的、市场管市场该管的理念是一致的。这种要求相辅相成、讲究尺度的经济政策,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均衡思路,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最优路径。
经济评论员马光远认为,李克强总理的“两限论”起码包含三个基本的政策命题:其一,调结构和推转型是本届政府的核心任务,但调结构也好,推转型也好,都必须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下进行。其二,宏观政策合理的区间,既要使经济增长和就业不低于政府的预期目标,也要使物价等衡量宏观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不超过民众的承受力。最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仍然是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将是“克强经济学”的核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下限论”对于稳增长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向中速的转换期,虽然要接受经济增长的回落,但是在回落时不能失速。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表示,总体来看,李克强总理澄清了很多人对“克强经济学”的误解,也印证了我一贯以来的观点:“克强经济学”一定是稳健的、均衡的,不是激进的、休克式的。预计下半年在继续调结构的同时将陆续会有稳增长的政策出台。稳增长和调结构、促改革相辅相成。正如李克强所说,“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中国经济转型已行至一个重要关口,如果不改革、不调整,将牺牲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竞争力。GDP增速高不是好消息,而且GDP也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以往的经验表明,中国越是调整,就越有人唱中国硬着陆的风险。中国要想谋求长期发展,转型就是要动真格的。
网友谭浩俊表示,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但也使中国经济隐含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以暴露。令人欣慰的是,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反复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而且提出了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手段、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通过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释放改革红利的思路。
网友周天鹏认为,李克强总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扭住改革不放。尤其是当经济发展在合理区间内,他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问题。
网友“口水考拉”说,李克强经济学既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又是本届政府挖掘改革红利的思想武器。产业结构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模式从外向型转向内生型,不是靠口号,更不是靠煽情,而是靠敢为人先的拼,靠真刀真枪的干。当政百余天取消和下放165项行政审批事项,如此魄力,我看行!
网友马语者表示,李克强总理要求,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优先取消和下放那些含金量高、能激发社会创造获利的审批权”, 这是官方在一个月内三次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出表态部署。这表明,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剑指“明减暗增”、“边减边增”、“捉迷藏”、“掺水分”等顽疾。
网友杜森说,李克强总理经济施政理念:不下理想化的“猛药”,不搞“休克疗法”。使用的更多的是“缓释剂”。改革贵在行动,看准一项,推出一项;干一个,成一个,不间断地推进。“不怕慢,只怕站”。 企业经营更应如此。
网友唐其民认为,“李克强经济学”实际上是在延续“寻找中国和西方经济模式的最优结合点”,这也是中国一直以来所努力的方向,从朱镕基到李克强,中国都在这个探索中不断纠偏以寻找最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