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国多地出现35℃以上持续高温天气,各大医院中暑患者一时暴增,江南各地更是出现中暑引发的“热射病”患者。专家介绍,重症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类,“热射病”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类。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昏迷、意识障碍等症状,体温最高时可达41℃以上。专家指出,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早期救治非常关键。人们发现“热射病”患者,可先行为其补充水分,并抬至阴凉处平躺,解开衣服,使其体内温度及时散发出去。同时,拨打120等待救治。
什么是“热射病”
中暑按轻重程度分为“热失神”、“热疲劳”、“热痉挛”、“热射病”几种类型,而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高温可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
专家表示,该病通常发生在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这是因为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热射病的死亡率可达20%~70%。
“热射病”的症状表现
专家指出,“热射病”患者如得不到正规医院的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热射病”可分为以下两种:
非劳力性热射病 主要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其主要症状有: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瞻妄、昏迷等,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衰、肺水肿等,常在发病后24小时死亡。
劳力性热射病 主要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当周围环境温度高于27℃、相对湿度又过高的情况下进行剧烈体力活动即可发病,其主要症状有:胸痛、汗毛直立、过度通气、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共济失调、语无伦次,有些患者会意识丧失,可发生溶血、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等,危及生命。
“热射病”的应急处理
○ 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
○ 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上升时,有条件可以躺在澡盆中用温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拭上半身。
○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这时应取昏迷体位。在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时,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
专家特别提醒,夏末秋初最重要的还是要在生活中注意预防中暑发生,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婴幼儿,对于那些本身就存在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更应该注意减少外出,锻炼身体也应该尽量选择早晨、傍晚气温较低的时候。
“热射病”的预防措施
○ 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肥胖都是“热射病”的诱因。因此儿童、老人和体弱多病者要特别注意生活作息,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 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直接吸热,戴好帽子、衣着宽松。不要在烈日下或在封闭的房间内呆太久。条件允许的话,带上淡绿茶水或淡盐水,及时补充水分。
○ 居室要注意通风,通风可以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的感觉。多用温水洗澡,如果感觉身体发热发烫,可用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品擦拭,蒸发吸热。
○ 多喝水,多吃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酷热天体能消耗增加,应适当增加营养,不要节食。每日饮水3升至6升,但饭前饭后以及大运动量前后避免大量饮水。为避免电解质代谢紊乱,在出汗多时要适当补充盐,以菜汤、果汁补充为佳。
○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中午可适当小憩,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体能,并达到防暑目的。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尽量保持平静、乐观、豁达的心态。
延伸阅读:
并非只有高温曝晒才会患热射病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并非只有长期在大太阳下曝晒的体力劳动者才易患热射病。年老体弱者、长期处于闷热的环境中,也有患此病的可能。
不少老人为了省电,哪怕天热在家也都不开空调。而对于老年人来说,高温天开空调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睡觉的时候,且温度不要调得过低,最好控制在26℃~28℃。
话虽如此,但老年人也不适宜一直窝在空调房里,所以房屋每天要定时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