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8月PMI升至51%创年内新高 能否延续尚存隐忧

2013年09月02日08: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8月PMI升至51%创年内新高 能否延续尚存隐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9月1日发布,2013年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 M I)为5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第11个月扩张并创下年内新高。

  专家表示,制造业P M I最近2个月连续回升,且8月份回升幅度明显扩大,超出市场预期,这显示当前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不过,经济企稳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信号

  各项指数全面回升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8月份的各主要分项指数全部上升。“8月份PM I指数明显回升,经济走稳态势进一步明确。PM I中的订单、生产、购进价格、采购量、库存、就业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是今年以来首次出现。这表明市场预期好转,企业对发展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国家近期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综合举措的推出和落实,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从分项指数看,构成PM I的5个分项指数均高于7月份,尤其是新订单指数为52.4%,比7月份上升1.8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回升,为16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是8月份制造业PM I明显回升的有力支撑。同时生产指数为52.6%,比7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缩小至0.2个百分点,为近7个月以来的最小差值,表明本月制造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此外,在需求回暖的带动下,8月份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由7月份的50.1%快速升至53.2%,为6个月来的高点,进一步释放出市场向好的信号。

  内需有所好转,外需也在回暖。赵庆河介绍说,由于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的改善,外部需求有所增加,加上我国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等措施的出台,制造业进出口形势有所好转。8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比7月份上升1.2个百分点,是2013年4月以来首次回升至临界点以上。近期我国经济稳中有进,国内需求回升也带动了制造业进口的改善,8月份进口指数为50%,比7月份上升1.6个百分点。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制造业PM I从7月份的50.3%超预期地大幅回升至8月份的51%,主要是受到新订单指数快速上升的拉动,这包括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的上升。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仍然是以内需为主,但是外需的恢复也带来了额外的动力。

  随着7月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的整体回暖,以及市场环境的逐步向好,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8月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9.4%,比7月份上升3.0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明显回升,为5个月以来的新高。调查结果还显示,认为未来3个月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整体水平上升的比例为28.7%,比7月份上升4.4个百分点。

  此外,持续多月位于50%以下的企业产成品库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在8月份略微回升;采购量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8月份达到52%,较7月份回升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最近两月连续小幅回升,目前保持在49%以上,向50%逼近。

  乐观

  经济企稳再获确认

  制造业PM I的全面好转,使中国经济增长在三季度企稳获得了进一步的确认。

  “伴随着财政计划的加速实施以及新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小型‘财政刺激’,中国的整体经济走势出现了加速向好的局面。”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说,从历史趋势来看,超过一半的财政预算将在下半年支出,今年也不例外,大约58%的预算资金将在今年下半年执行。政府也安排了一些额外的投资支出,这些支出将产生大约2000亿元的G D P产出,这相当于今年上半年G D P总量的0.8%。同时,由于房价上涨和需求旺盛,房地产投资也在明显反弹。新政府至今尚未推出新一轮的调控举措,这似乎表明政府对于房价采取了更加容忍的态度。尽管流动性状况仍然较为紧张,但市场的波动性已经明显下降,这也可能帮助整体经济逐步恢复平稳。

  陆挺也说,近两周来,有一系列的经济学家将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从此前预测的7.3%左右上调至7.6%或者7.7%。包括制造业PM I和能源产出在内的众多宏观数据出现持续增长,说明中国已经从6月份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中恢复了过来。李克强总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决心让市场相信,中国新的领导人倾向于在保持增长稳定的前提下谨慎的推进结构性改革。

  8月中旬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们表示相信,中国经济在三季度出现了企稳的态势。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下半年经济触底回升的可能性较大,二季度很可能是今年经济的低点和拐点,三、四季度将会企稳回升。总体判断,全年G D P增长7.6%左右,高于7.5%的国家宏观调控目标。”

  周景彤认为,当前有三个利好因素:一是政策因素。最近一段时间,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决策层实行“微刺激”、稳增长的意图十分明显。在政策支持下,城市地下管网、污水处理、铁路地铁、智能电网等投资建设将明显加快。二是房地产因素。从政策、土地、价格、成交等多因素判断,预计今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依然向好,这将带动房地产投资、消化过剩产能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出口因素。在出口便利化、减免相关税费和外部环境趋好等因素的作用下,下半年出口会呈现恢复性增长。

  警惕

  能否延续尚存隐忧

  尽管当前的数据看起来比较乐观,但是这种企稳会不会像去年四季度那样只是昙花一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都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上行。”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说。

  对未来经济形势表示担忧的经济学家主要提出了三点理由。首先,当前经济企稳依靠的仍是固有路径。日信证券表示,经济前景预期的好转根源于两方面:一是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开工、施工面积增长加快带来的现实需求回升,二是短期稳增长政策信号及长期城镇化推进带来的需求预期好转。这样,“城镇化-房地产-投资-产出”的增长模式重现,而投资集中于重化工业。当前,产能扩张的需求基础及体制基础依然存在。如果未来城镇化建设需求无法消化当前过剩产能,那么当前的经济困境会在未来重现。

  其次,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形势趋于严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从国际经济形势变动的角度判断,中国经济最坏时候还未到来。他说,金融危机对全球都是打击,对发达经济体打击更大。由于发达经济体主导了全球货币发行权,它们实行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这对它们自身合适,但对新兴经济体就显得过于宽松。新兴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被动接受,于是在2011年出现了普遍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投资的过度扩张。过快的投资增长形成了低效、无效产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金融市场国际收支的扭曲,于是从2012开始,新兴经济体增速台阶式向下。

  最后,产能过剩的风险仍然存在,企业经营环境没有根本改善。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由于稳增长与调结构存在内在矛盾,国际金融危机也不像台风那样很快就会刮走,所以下一步中国经济将继续面临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的风险。

  “上个月我们开了一个全球温州企业家的聚会,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情况不仅没变好,经营环境还进一步恶化了。”北京温州商会秘书长王燕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责编:聂丛笑、乔雪峰)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