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多家知名企业果汁生产黑幕揭开:都是"瞎果"炼成的

分享到

2013年09月24日08:28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多家知名企业果汁生产黑幕揭开:都是"瞎果"炼成的

  那些果汁都是“瞎果”炼成的

  近年来,一向被视为健康饮料的果汁,正逐渐取代碳酸饮料抢占市场,而越来越多的果汁企业也纷纷争抢这块有着巨大前景的“蛋糕”,然而果汁行业每年被曝出的质量危机事件,也折射出国家相关机构对果汁生产监管不力。近日,多家知名企业果汁生产黑幕揭开——

  9月23日,在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安德利、海升等多家果汁企业被曝出,从果农处收购廉价“瞎果”生产果汁。所谓“瞎果”,即由于各种原因腐烂变质、或未成熟之前就跌落的水果。昨日晚些时候,国家食药总局官网公布称,已紧急部署安徽、江苏、山东等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调查,并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昨日,汇源果汁回应《国际金融报》称,经核查,公司不存在使用变质水果加工果汁的情况。截至发稿,记者并未联系上其他企业给予回应。

  薄利多销

  据报道,上述果汁企业通过厂房所处的水果购销中心或水果行作为中间人,向果农大量购买“瞎果”,再用来制成果汁或浓缩果汁。报道引述负责运送的货车司机的话称,“瞎果”送到果汁厂后,便会倾倒于厂内的果槽中,然后用可能含有消毒杀菌成分的清洁水冲洗,水果腐烂部分便可能被冲掉,之后就直接送入榨汁机。

  报道称,果汁企业收购这些品质不高的水果榨成果汁或是浓缩果汁,减少了不少成本。原料成本的低下,为这些企业的终端产品创造了相当的利润空间。而在这个利益链最上游,果农和水果购销中心的商贩们也在依靠大量的“瞎果”赚取利润。据悉,收购一吨“瞎果”价格在400元,而果汁企业收购“瞎果”的价格基本在450元/吨左右,其中50元的差价仅仅是毛利,还不包括油费和装卸工人的人工费等,但对于果农和商贩们来说,这种生意靠的就是薄利多销。

  资料显示,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浓缩苹果汁、浓缩梨汁和苹果香精三大产品的全球最大供应商,并且还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等知名品牌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并为这些品牌企业提供产品。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热销的冰糖雪梨等以梨汁为卖点的果汁饮料,有部分就是由海升所提供的。而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中国浓缩果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主要生产浓缩果汁、果浆、果干、香精和果胶等产品。据报道,目前公司九成以上的产品出口到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市场,也与多家知名食品及饮料企业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监管缺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饮料行业总产量为13024.01万吨,其中,国内果汁和蔬菜汁饮料产量为2229.17万吨(主要为果汁饮料),占饮料总产量的17.16%,较2011年增长16.09%。根据AC尼尔森数据,2013年上半年,国内果蔬汁的销量达44亿公升,较上年同期增长7.3%。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国内饮料行业的销售总额中,果汁占据23%,已经超过碳酸饮料,且接近饮用水。并且,在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健康意识增强两大因素作用下,未来果汁尤其是中高浓度果汁的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较大。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国果汁行业的监管标准也十分模糊,包括产品中果汁含量、原料接收、挑选清洗、罐装等,亟需严格规范和制定一套完整的管控体系。向健军表示,果汁行业作为农业的下游加工行业,原材料问题最为突出,主要包括使用劣质原材料、农药残留两方面。“虽然这两方面国家有监管,但还不到位。就原材料问题而言,相关部门不应局限于终端产品的抽查,而应该进行过程监管。”

  此外,果汁实际含量与标签中标识不一致,也是多数企业惯用的手法。他表示,不少企业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获取不法利润。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标准并确定检测方法,创造有标准可依、违规必究的行业环境,从而督促企业正常生产。

  相关专家直言,目前中国的果汁行业,除浓缩橙汁、橙汁及橙汁饮料果汁含量的测定有国家标准外,其他水果浓缩汁、果汁和果汁饮料果汁含量测定均没有国家标准,企业也均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生产。在国际市场上,HACCP体系被公认是确保安全的检测模式,其对整个食品链(包括原辅材料的生产、食品加工、流通乃至消费)的每个环节中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进行分析、控制以及控制效果验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在国际市场上被认可和广泛使用,不少中国企业均因不符合其严格“考核”后被罚款或退货。

(责编:郝帅、李海霞)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