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鲁木齐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来到天山脚下的南山旅游区,板房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就座落在这里。走进温暖湿润的蔬菜主体温室公园,刚才还映入眼帘的天山雪景已恍如隔世,这里绿树如茵,瓜果飘香,仿佛一步从秋意正浓的北国踏入了春意盎然的江南。
没错,这里就是新疆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由新疆华联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集团)旗下的新兴华联科技开发公司2001年开始建设,该企业也是新疆第一家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的企业。
华联集团掌门人是新疆回族企业家丁建忠。
怀揣2万元创业
丁建忠出生在乌鲁木齐县二宫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由于兄弟姐妹多,生活非常困难。为了早日为父母分忧,丁建忠17岁就参加了工作。1992年,当时已经是乌鲁木齐市一家大型国企总经理助理的丁建忠抱着“出去闯闯,看看自身有没有更大价值”的想法,毅然辞去公职,放弃了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怀里揣着父亲借给他的两万元钱和四个伙伴一起下海创建了华联公司。
创业之初,困难重重,由于资金短缺,雇不起太多员工。“那时,我既是负责人也是执行者,既是装卸工也是施工员。每天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丁建忠对记者说,“但我始终有一个信念,只要有党的好政策,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总有一天,我会成功。”
从最初只有几个人、股本金几十万元到今天拥有总资产30亿,年营业收入8亿元、利税1亿多元,丁建忠和他的同事们走过了19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华联集团已经成为一家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股份制民营科技企业。
情系戈壁滩
丁建忠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眼里的土地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那里寸草不生,荒芜贫瘠。在房地产项目上挣了一点钱后,丁建忠就和同事们商量,想做一点致富农民、改变环境的事情。
1997年,丁建忠和他的同事们就在昌吉老龙河地区的一片戈壁滩上开始搭棚子、打水井、平土地、建农场。
起初,这片盐碱地板结得非常厉害,一直长不出东西,有些同事很着急,他告诉大家搞农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急不得。直到2005年,地里慢慢长出庄稼,戈壁滩逐渐变成了良田。随着面积一点点扩大,现在,农场有膜下滴灌20000亩,移动式喷灌4000亩,他们在这里植树40万棵,修建干道、田间道路60千米,打机井28口,林带及农田林网1700亩、绿化面积1600万平方米,种植了棉花、番茄、马铃薯、西瓜、辣椒等多种作物。华联旗下的新瑞华联农业公司也成为新疆第一家在玉米和花生上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进行大面积种植的企业。
地种起来了,乡亲们的生活也跟着好起来了。周围的农户采取承包加入股的方式和他们一起干,每个月有2600元的工资,去年干得好的加上超额完成任务的分成和入股分红,最多的年收入有十二三万元。他们对丁建忠说:“你们华联模式好得很!”
在乌鲁木齐,由于低温、缺水、路远,老百姓能吃上外地运来的蔬菜就不错了,几年前还谈不上生态绿色。为了让乌鲁木齐市民吃上绿色食品,华联在天山脚下搭起了1200亩的温室大棚,进行特种蔬菜的保护地栽培以及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成为全疆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雪山下的大棚里,长出了南方才有的蔬菜水果。企业成为新疆第一家通过蔬菜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在华联的带动下,乌鲁木齐县周边三个乡500多户农民建起了40000多亩的大棚,一大批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道路。
2011年,华联集团中标成为了乌鲁木齐市政府“十二五”重点民生工程——乌拉泊国际物流基地经营和管理的合资方,政府占大头他们占小头。这个集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家电等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建成后,交易额将超过20亿,商户超千家,吸纳近万人就业,是选购新疆特色农副产品的首选地。一期项目使用后,蔬菜日交易量将超1000吨,满足乌鲁木齐市总需求的70%以上。
有人对他说:“丁总,你做这件事要做连续5年每年亏损5000万的准备。”但他坚信,与政府合作亏不了,随着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满起来,企业的投入也会得到可观的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