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10年伙伴,中欧拓展全球经济治理合作(权威论坛)

2013年11月04日03:5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2013年10月24日,第四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布鲁塞尔举行。图为当日欧方工作人员在双方代表会见记者前整理中国国旗。
  本报记者 孙天仁摄

  2013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正式签署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展期。该协议将进一步促进中欧双方贸易发展。
  新华社发

  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欧在全球经济治理合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盘点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走过的10年,中欧在全球经济治理平台上合作、矛盾、博弈并存,既代表了中欧双方不同的利益与诉求,更证实中欧在磨合中不断增进了解与合作的大势

  

  全球贸易治理

  互有攻守,关系朝对等方向发展,相互倚重增加,呈现长期向好趋势,但距成熟的良性互动尚有距离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欧双方在世贸组织这个多边平台上,通过参与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利用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双边贸易争端、审议对方的贸易政策与实践,以及在其它涉世事务上开展协调与合作,为多边贸易体系的良好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双方在具体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面临不少挑战。

  几十年来,欧盟一直扮演着多边贸易体系领导者的角色,并在世贸组织中始终保持高位水平,中国则处于上升通道。作为一名“低调的新成员”,中国2008年之后逐渐成为多哈回合“积极的推动者”,与欧盟等核心成员一起在谈判中发挥“共同领导”的作用。在争端解决机制中,中国从一名“活跃的第三方”,到2006年之后逐渐成为“进取的当事方”,不仅接受欧盟申诉,而且也对欧盟提出指控,与欧盟形成互有攻守、以守为主的基本态势;与此前比较,欧盟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积极性在减弱,中国的积极性却在稳步提高。在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中,中国从一名埋头兑现入世承诺的“被监督者”,到2008年之后逐渐成为一名“正常审议人”,既能面对欧盟的赞美和批评,也能对欧盟提出赞美和批评。这期间,欧盟给中国制造了不少麻烦,也提供了一些帮助。总体上,双方朝对等方向发展,整体形势趋向良性互动。不过中国的能力与欧盟仍有不小差距,双方的互动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时候还有不少脆弱之处。特别是双方贸易摩擦频发,表明中欧之间新型的良性互动关系的成熟尚需双方付出更大的努力。这要求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参与国际贸易事务和制订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经济贸易实力。

  目前,世贸组织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多边贸易体系走向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也将对中欧在世贸组织框架内的协调与合作带来不利影响。尽管如此,中欧在世贸组织中的协调与合作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近年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双方都对对方有所倚重,欧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明显加强。

  全球金融治理

  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上升,欧盟表现出加强合作的愿望。未来双方交集将大大增加,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已使全球金融治理秩序发生明显变化。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和欧洲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关系自然也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

  在危机爆发前,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中欧关系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都是较为低水平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治理的相关议题并不是中欧经济对话和交流的核心议题,其地位远远低于中欧贸易和投资议题;二是金融议题更多地集中在双边层面,对与中欧现实利益直接相关的议题关注较多。危机前中欧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合作主要表现为:欧洲致力于将中国融入既有的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国际体系,成为该体系规则的接受者,而欧洲则扮演着规范性力量的角色;中国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和务实的建设性合作态度,根据自身利益与其对话和交流。

  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当前国际金融格局演变中的关键节点,对中国和欧洲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危机迫使美国和欧洲等主导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秩序和结构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美国和欧洲对金融监管规则的加强;二是为改变不平衡的局面,不管主导方愿意与否,新兴力量被吸收进来,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大门开始打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欧盟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第二,欧盟表现出愿意与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上合作的愿望。在经济实力受到削弱的情况下,欧洲需要依靠中国等新兴力量推动其诉求和理念的实现;第三,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对全球金融治理的认识,开始尝试提供一些制度设计和解决方案,比如,中国成为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正在积极参与形成新金融监管框架的讨论,并和金砖国家一道筹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未来,中国将会更多地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与欧洲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交集将大大增加。对中欧而言,交集增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挑战方面来看,中国将就更多的议题与欧洲展开更加深入的协商,可能的利益冲突和分歧点也将增加。另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治理参与方增多,会引发现行体系权力分配结构的调整,这也暗含着冲突。

  从机遇方面来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中国和欧洲都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者。人民币的国际化更多是集中于中国周边,欧元的影响范围也在欧元区及毗邻欧元区的地区,人民币的国际化路径对欧元的冲击并非不可调和。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将给欧洲带来新的金融业务发展机遇。货币交易业务有可能成为继中欧贸易和直接投资之后中欧经贸关系的新支点。这也意味着,中国和欧洲在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进程中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全球能源治理

  既竞争又合作,合作机制日趋成熟。欧盟应加快新能源技术出口,减少双方在传统能源市场上的竞争

  所谓“全球能源治理”是指通过集体行动实现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基本均衡的机制。目前,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仍以国际能源署(IE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核心,但随着新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主体的出现,原来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中欧能源关系的发展和调整,对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西方国家通过所谓的“自由市场”规则来影响着这一体系的运行。然而,随着能源生产大国俄罗斯、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盟日益意识到,离开这些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积极参加,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合法性和效能都将被削弱。2012年1月,国际能源署总干事明确表示,欢迎中国参加该组织,而中国的参加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目标和规则。

  中欧能源关系的特点是合作与竞争。在如何维护能源产区局势稳定和国际能源价格稳定方面,中欧有共同的利益和诉求。此外,欧盟还认为,中国参加全球能源治理,有助于增加能源消费国的谈判筹码。然而,由于中欧能源结构的特点都表现在对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双方在获取全球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竞争不可避免。然而,中国和欧盟都认为,解决双方矛盾的最好方法不是加剧对抗,而是增加双边对话与沟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欧之间开始建立双边能源对话机制,20年来,“中欧能源大会”、“中欧能源对话”和“中欧能源峰会”等双边合作机制日趋成熟。2012年5月双方签署的《中欧能源安全联合声明》则标志着中欧能源战略伙伴关系初步确立。中国已明确表明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立场,这就是要努力建立一个包括广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消费国和能源中转国在内的合理的、公平的和有约束力的全球能源治理新框架。

  当今世界上,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密切相关,欧盟国家掌握着大量的新能源技术,在中欧能源合作中,中方应要求欧盟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出口,以提高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从而减少双方在传统能源市场上的竞争。

  (刘衡、熊厚、薛彦平、沈雁南)

    

  链  接

  中欧关系10年大事记

  (2003.1-2013.9)

  ●2003年

  9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中的共同利益与挑战》。

  10月13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

  10月30日,第六次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

  ●2004年

  12月8日,第七次中欧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

  ●2005年

  9月5日,第八次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

  12月20日,中国与欧盟举行首轮战略对话。

  ●2006年

  9月9日,第九次中欧峰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并发表联合声明。

  ●2007年

  11月28日,第十次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并发表联合声明。

  ●2008年

  4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华。中欧宣布启动中欧经贸高层对话。

  ●2009年

  5月20日,第十一次中欧峰会在捷克布拉格举行。

  11月30日,第十二次中欧峰会在南京举行。

  ●2010年

  5月24日,首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

  9月1日,首次中欧战略对话在贵阳举行。

  10月6日,第十三次中欧峰会在布鲁塞尔举行并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2011年

  5月15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访华。

  ●2012年

  2月14日,第十四次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

  4月26日,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华沙举行并发表新闻公报。

  5月3日,中欧发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双方宣布建立中欧能源消费国战略伙伴关系。

  9月20日,第十五次中欧峰会在布鲁塞尔举行并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2013年

  4月25至28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访华。

  7月2至4日,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在重庆举行。

  资料整理:钱小平  

  

  本版稿件作者单位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04日 23 版)
(责编:杨翼、蒋琪)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