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怎样看待“公务员子女压岁钱多”的新闻

2014年02月13日10: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怎样看待“公务员子女压岁钱多”的新闻

  春节期间,一家媒体对10岁到13岁孩子的一项调查,似乎呈现了过去不太受人关注的压岁钱现象。这家媒体报道说,他们对北京地区的90名孩子问卷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今年平均收到压岁钱4867元,比上年上涨了5%。

  这项调查最吸引眼球之处,在于一项调查结论:“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孩子)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由此,“公务员子女压岁钱多”的说法引起了广泛议论,一些海外媒体也对此进行了转载和报道。

  应该说,这项以“媒体记者”名义进行的调查,并不具备社会学调查的样本意义,比如,样本如何确定和选择,是否涵盖了所有社会职业和家庭,如果不对此详细说明,很难说做到了社会调查的严谨、科学、规范,同时,以媒体报道的方式发布,会让人误以为是“民意调查”成果,容易给公众留下客观、权威的印象。

  作为调查成果,这些结论也印证着一些社会舆论和普通民众对于公务员生活的怀疑和想象,那就是,具有公权力背景的官员们社会地位优越、经济条件优厚,甚至,连孩子过年的压岁钱都比别人多。由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在中央八项规定和约束官员行为的禁令之下,孩子的压岁钱正成为给官员输送利益的新渠道,一股“受贿暗流”正在欢庆传统佳节的时候以祝福孩子的名义悄悄涌动。

  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著有《桃花扇》的古代戏曲家孔尚任说旧历年三十是“守岁围炉竟废眠”,同时,还要“倾囊分遍买春钱”和“五更欢笑拜新年”。除夕夜,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可以说是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的民间习俗,而长辈给孩子压岁钱,也是去邪、祈福的重要传统仪式之一。清代有人这样描述,“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说的就是孩子们得到压岁钱的喜悦心情。

  传统习俗在今天依旧具有强大的精神和文化力量。压岁钱在当下,依然承载了长辈、亲友们对孩子的期许和祝福。因此,面对孩子纯真的眼眸和烂漫的笑容,保留压岁钱的人情本质和亲情温暖,应该是包括公务员在内社会各界人士的内心底线。

  也许,基于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有人会热衷于向他们表达情谊。也许,也会有企业家或下属官员利用春节的时机给握有重权的官员送礼行贿。即便如此,也不该让成人世界的利益交换和厚黑哲学过早地侵蚀孩子。通过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完成腐败交易,是所有与此相关的成年人不能承受的心灵之重。

  但是,详细观察这项并不严谨的媒体记者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所谓公务员子女收到的压岁钱多,平均为5783元,对于居住在北京的一般家庭来说,属于人之常情和正常现象,可以看出长辈祝福和亲情往来的性质和特征。

  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深化改革,化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正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因此,客观、理性地报道社会现实,不渲染、不夸大地描述事实,不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制造话题,就成为新闻从业者坚持专业精神、以新闻贡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就具体报道而言,这则压岁钱新闻,首先需要检视调查本身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如果涵盖了所有社会阶层和人群,则需要详细分析其中的特点和问题,不能将“公务员孩子收压岁钱多”作为唯一的“亮点”和主题,对其他社会阶层的孩子全然没有分析和介绍。比如,国企领导、私企老板、外企高管、事业单位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孩子压岁钱又是多少呢?事实上,只有90份调查问卷的规模,对于严肃的社会调查而言,已经显得比较随意和水准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媒体进行大肆渲染与放大报道,尤为不妥。

  同样在这则新闻中,有人感慨春节“红包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而不专业地报道新闻和刻意制造话题,进而刺激社会成员对立情绪,是否也是“快乐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呢?

(来源:中国青年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