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东莞市社区门诊或不再定点 调整方案本月内完成

2014年03月10日09:23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东莞市社区门诊或不再定点 调整方案本月内完成

  南方日报讯 (记者/郭文君)针对民众反映较多的社区门诊定点制度不灵活问题,东莞市社保局酝酿新规,使参保人在镇街内将不再受定点门诊的限制,在镇街内的各个社区门诊均可以就医。3月7日,在该局的局务工作会议开放日上,与会代表却对这一计划提出了异议,认为随意就医会带来管理问题和医保基金压力。

  在会上,市社保局还提出,在鼓励“社区首诊、社区签约医师”制度的基础上,对在镇内就医适当放宽,解决生活工作两地就医问题,并通过下调转诊支付比例,拉开社区首诊与镇内自由就医之间的待遇差异,这几项方案得到与会代表的认可。

  参加开放日的11名市民代表包括市人大代表、专家代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以及退休人员、村(社区)、参保单位、参保人代表。市社保局局长梁冰表示,将会吸取民意对这一方案进行调整,新的社保社区门诊政策调整方案将于本月内完成。

  调整方案提出可跨镇街选择一家定点机构

  按照市社保局的初步方案,允许镇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范围内多点就医。经参保人确认选择镇内多点就医的,可在同一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内享受社区门诊统筹待遇,在社区卫生站就医的医保支付比例由70%下降为65%,在社区服务中心就医的,医保支付比例为60%;符合规定的急诊,以及在本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抢救的医保支付比例为65%,其他符合规定的门诊抢救医保支付比例为60%。多点就医须由参保人一年选择确认一次,选择后逾期不重新确认的,视同选择定点首诊。

  市社保局医疗保险科科长袁鹰介绍,新的社保社区门诊政策调整方案仍鼓励“社区首诊、定点就医”。参保人不选择镇内多点就医的,默认为“社区首诊”就医形式,仍按原“社区首诊”方式选定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其门诊首诊点,在指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医保支付比例从原来70%提高到75%;病情需要转诊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规定的急诊以及在本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抢救的医保支付比例为75%,其他符合规定的门诊抢救医保支付比例为60%。

  方案还提出适度解决跨镇街选点就医问题。为了解决参保人因工作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镇街的,在“社区首诊”的基础上,可在另一镇街(工作地或居住地所在镇街)选择一个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其跨镇门诊转诊就医点,如果选定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保报销比例为65%,如果选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保报销比例为60%。相较于一镇街内多点就医的规定,这一方案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可。

  对于因病情需要至上级医院门诊部就医的,仍需按原规定办理转诊,转诊到镇街定点医院门诊部或定点专科医院门诊部的,医保支付比例从60%下调到50%;转诊到市内三级定点医院门诊部的,医保支付比例从50%下调到40%。袁鹰表示,此举在于进一步拉大社区门诊与医院报销比例的差距,引导参保人在社区就医。

  袁鹰表示,社保部门还将与相关部门配合,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龙头的多功能服务体系,开通“社区转诊直通车”,通过社区就诊与医院转诊联网,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与上级医疗机构间预约转诊,可研究通过专家团队支援社区服务、远程会诊等手段实现医院医学信息下传,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吸引群众进社区。

  社区门诊镇街范围多点就医引争议

  上述方案却遭到与会代表的反对。

  按照目前的规定,参保人只能在指定的定点社区门诊就医。专家代表、暨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夏苏建说,镇街范围多点就医其实就是“打补丁”,会在解决旧问题上带来新问题。他认为,多点就医会带来管理问题,比如在广州,参保人可以到处看病,大医院挂号排队非常难,“包括欧美很多国家对于社保就医机构甚至是哪个医生都是有严格限制”。他还认为,多点就医将加大社保部门对社区卫生站点执行社保政策的监督管理以及费用审核的难度,可能导致服务人群大幅波动,费用控制难度增大,造成浪费,给医保基金带来压力。

  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汤松涛表示,多点就医不利于定点社区门诊的医生与此社区参保人固定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为群众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卫生服务,不利于做健康管理工作。他认为,东莞在全国首创的“社区首诊、定点就医”应该坚持,不能无序放开。

  要将社区门诊设在市民就医方便的地点

  参保单位代表蓝景新说,在他所在的社区,社区门诊位置太偏,有70%的参保人不知道开在哪,公交车也到不了。

  市社保局副局长张亚林说,这不是一个镇街的个案,有些社区服务中心开在哪里连他本人都找不到。他表示,接下来要协调各部门,将社区门诊设在群众最方便的地方。

  近日,东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比例不得低于编制总数的95%,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0%,并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福利待遇。

  此外,东莞还将由卫生部门牵头探索制定有关社区转诊的技术标准,使社区转诊更具操作性;制定对定点医院接受社区转诊病人的管理指标,如次均门诊费用、接诊人数、向社区转诊率等,使不必要到上级医院就诊的病人回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声音

  “社区医生要做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

  市社保局副局长张亚林:

  按照中央的规定,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要承担90%以上的医疗量,按东莞的情况来看,镇级以下的医疗机构至少要承担80%的医疗量。但是目前东莞社区门诊的转诊量越来越大,如果不坚持“社区首诊”的制度,对广大参保人长远的利益不利。要在不加重企业和群众负担的前提上,坚持“社区首诊,逐级转诊,双向转诊”——参保人在社区看病不封顶,病情出现变化到大医院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后再回社区。

  “社区首诊、定点就医”的政策可以减少参保人的流动性,更好服务参保人。社区机构不仅是帮群众看病,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社区医生要做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长期了解辖区病人的病情,指导他们就医,帮大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案,包括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采用定点就医的方式。

  “社区医疗要做到有效方便价廉”

  大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高经学:

  除了市民的就医观念之外,社区门诊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站布点不合理。

  社区医疗能否得到市民的认可,最根本就在于要有效、方便、价廉。有效是要加强医疗技术水平,使得医疗服务能力能达到病人的要求;方便既是指地理位置方便,也是指服务流程方便,市民看病比去大医院简单;最后才是看病费用低,如果没有前两项,仅是价廉无法吸引市民。

  医院均次门诊费为社区两倍

  多社区门诊转诊率依然偏高

  ■链接

  2008年开始,东莞在全国首创“首诊在社区”制度,社区居民必须按属地原则到指定的社保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可享受规定范围内基本医疗费用最高报销70%,逐级转到镇街定点门诊(市属定点专科医院门诊)、市内定点三级医院门诊的,医保支付比例逐级减低10%。不过,在就医习惯上,相比于社区门诊,不少市民仍青睐大医院。社区转诊率攀升引发了各方关注。

  目前,全市社区门诊转诊平均水平为21%。其中,南城、万江、莞城、东城四个街道以及中堂、厚街两镇的社区门诊采取镇人民医院托管形式,转诊率比较高。2012年,莞城的转诊率达到了70%,万江、东城、南城、厚街、中堂分别为48%、46%、45%、23%、32%。

  转诊到大医院医疗费比在社区医疗机构高,转诊率过高占用了社保资金。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汤松涛搜集的资料显示,去年全市社区门诊均次费用为50元左右,而医院的均次门诊费用超过100元。

(来源:南方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图说财经|人民电视

  • 合肥房叔窝案超30人涉案合肥房叔窝案超30人涉案
  • 两国企争地盘上百人对峙两国企争地盘上百人对峙
  • 盘点A股的明星股东们盘点A股的明星股东们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