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
“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去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行政审批等事项。地方政府也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不仅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成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许多人原本以为,通过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来激发市场活力,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上,简政放权信号发出后,对市场的预期、市场的活力、社会资本的调动,虽然不能说立竿见影,但已初见成效。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加快改革与调整结构叠加的效果,超出人们的预期。
放权“走过场”滋生腐败
但一些地方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受地方和部门利益影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只下放复杂的、管理责任大的,“含金量”较高的仍然留在手中;有的放权有水分,动辄上百项,数字很“惊人”,但“干货”不多,有的被精简的审批项目“看不见”“摸不着”,沦为“走过场”“变戏法”,直接不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仅影响市场主体对未来发展的预期,还容易滋生腐败。
发展需自我革命的削权
政府转变职能要解决“不该审批的不再审批,该审批的则要把关审好”。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当前,行政审批改革就是要把地方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特别是对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应一律取消。
要警惕有的部门和地方出现“上动下不动”。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李克强总理指出,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通。
(新华社记者 徐海波、王圣志、许晓青、叶前)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