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新鲜出炉 中西部实现零突破

2015年12月18日12:22    来源:中国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综合实力百强镇引领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前,第十一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成果暨《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隆重发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新鲜出炉。

  绿皮书指出,截至2014年底,广义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7.3%;总人口达11.6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5.4%;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53.9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7%。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生事业取得较大进步,资源节约、环境生态水平显著提升,要素集聚能力逐渐增强,中部崛起使之与东部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但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百强镇实力强,分布失衡,但中西部、东北实现零的突破

  通过对2015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分析可以看出,百强镇有以下两个特点:一,百强镇“真的很强”。百强镇常住总人口达到234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1%;经济总量达到22588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5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01.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21%。百强镇前十名(昆山市玉山镇、常熟市虞山镇、南海区狮山镇、增城区新塘镇、南海区大沥镇、张家港市杨舍镇、东莞市虎门镇、顺德区北滘镇、东莞市长安镇、张家港市金港镇),平均计算,人口为51.8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高达571亿、镇本级财政收入为37.93亿元。这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强县的经济体量。二、分布失衡,发展差距大。百强镇大多位于百强县、百强区辖区内,“强县(区)”有“强镇”。从百强镇分布看,基本都位于东部沿海省市经济发达的百强县、百强区内。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数量位居前三,分别为30席、27席、21席,占百强镇总数的78%,约四分之三强。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苏昆山市,有7个镇位居百强镇行列;全国百强区之首的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有4个镇位居百强镇行列。并且,全国百强镇内部也是发展差距巨大。全国百强镇之首的江苏昆山市玉山镇,其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镇本级财政收入,分别是百强镇最后一位辽宁海城市腾鳌镇的5.6倍、6.26倍、8.55倍。百强镇前十位和最后十位相比,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镇本级财政收入这三项指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2.87倍、4.03倍、3.21倍。

  虽然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占了百强镇的大部分,但是,在2015年,河南、贵州、辽宁等省有强镇成功突围,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实现了中西部、东北地区百强镇零的突破。具体是:河南新郑市龙湖镇位居2015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第91位,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位居第95位,辽宁海城市有三个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分别是西柳镇位居第89位、析木镇位居第94位、腾鳌镇位居第100位。这些新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镇,都是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较好,产业集聚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全国重点镇。新郑市龙湖镇装备制造业发达,仁怀市茅台镇是国酒茅台的主产区,海城市西柳镇更是拥有和义乌小商品城齐名的服装专业市场。

  构建建制镇发展指数助推镇域经济发展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秘书长杨中川表示,中小城市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建立科学、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数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讲效益的发展。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自2005年开展“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体系研究工程”以来,始终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的本质和中央政策导向,紧密关注中小城市发展实践,每年坚持召开评审研讨会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并定期通过《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4年,考虑到中国乡镇实力的快速增长,部分镇区也聚集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国家相关部委正在考虑启动“镇级市”的相关方案。因此,课题组在历经十年对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实力较强、具备“建市”条件的镇单独归类,列入中小城市发展指数体系研究工程。并依据建制镇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从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镇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三个指标对建制镇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为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课题组组建由20余位部委办及科研院所相关专家参与的评审专家组,并邀请东、中、西、东北部中小城市领导和乡镇代表参加具体研究,对建制镇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充分论证和修订。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千强镇”为基本评价对象,对其综合实力进行了系统测评,并于2014年10月通过《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研究成果。至此,首套中国建制镇发展指数及标准被正式提出,引起媒体和中小城市、乡镇高度关注。

  迄今为止,“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体系研究工程”囊括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以及三个子体系,即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含综合实力指数、投资潜力指数、‘两型指数’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市辖区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含综合实力指数、投资潜力指数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建制镇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从参评对象上看,已扩展至361个县级市、1596个县级行政区划(非县级市)、648个市辖区和2万余个建制镇。县市、市辖区、建制镇三大层级的划分,确保了评价对象有可比性;综合实力、投资潜力、“两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四个维度相互区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城市科学发展的个性特征,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中小城市及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水平。

  综合实力百强镇引领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镇域经济是中小城市及县域经济的基础。加快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事关中小城市及县域经济扩总量、增实力、提效益、上水平。城乡统筹的“瓶颈”、跨越赶超的“潜力”都在镇。镇域不富,县域难富;镇域不强,县域难强。但镇域经济处于国民经济构架中的最底层,自我发展的条件、能力和后劲都较弱。要在“扩权强镇”和“四化同步”试点中摸索经验,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激发乡镇发展活力,扶持乡镇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建制镇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正是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两年来,中国建制镇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引起的关注越来越多,建制镇参与测评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引领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开展建制镇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引领了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潮流。课题组率先提出不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讲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通过指标量化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正确政绩观、发展观深入人心。《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4年度以生态文明发展为主题,2015年度以全面发展为主题,这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保持了高度一致,走在了理论研究最前沿和联系中小城市及镇域经济实践第一线。评价体系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对建制镇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力图客观公正,为决策部门提供重要参考。

  其次,推动了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进程。建制镇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一直是在公开、公平、公正、公益的原则下进行的,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得到了各界认可。公信力带来了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建制镇积极参与科学发展测评,明确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引导良性竞争,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宣传等方式切实推动了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进程。

  最后,为使科学发展评价更加切合实际,近年来,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组织课题组,着力对科学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进行深度研究,并在全国依据不同发展类型建立了仁怀市茅台镇、昆山市、长沙县、双流县、厦门市海沧区等26个科学发展调研基地,着力打造一批明星城市和乡镇。这批明星城市、乡镇已逐渐发展成为各大区域科学发展的楷模和领跑者,成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中小城市及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风向标。

  

(责编:贾兴鹏、杨迪)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