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精神

吴炳新

2017年04月28日19:18  来源: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现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文精神来源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又具有 “生命哲学”的性质。它既涉及研究人的理性层面,也涉及研究人的非理性层面,当然更多的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包括生活的意义、价值、理想、信念、精神境界等。

  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今天,中华人文精神提倡的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效应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而作为正面、积极、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作为价值指导,治疗现代社会的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建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的关系。可以说,人文科学是现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灯塔。

  人来源自然,回归自然。是万物中的一员,又是万物的主宰者;人是有悟性有灵感有创造力的人;人有生理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信息需求。人需要自由、需要民主、需要爱、需要荣誉、需要尊重尊严,人需要组织活动;人类依存自然生存、存在、发展的不断进步过程。

  人在无意识行动是本能行动,是无善恶的,当人有意识支配行动时便产生了善恶,但不一定知道是善恶。当人能够自觉“知善而行”时,便有了良知。知善恶是良知,善是德,扬善育德,去邪恶,是人类治理管理所必须的。

  人类自诞生起,自身不断的发展人文进步。人类有组织地管理自己、家庭、国家,自觉地扬善育德。对邪恶以法律、规章制度、纪律规范而治,有能力治理领导管理国家,达到和谐社会,从而发扬人们悟性灵感主观能动性,驾驭运用规律,造福人类,使人类与自然和谐,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加强人文精神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更加强调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权力,一切为人民利益服务。在中国,人民历史性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核心,领导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物质的、精神文化的、信息的消费。

  政府主导政治经济,以人民生活消费为中心(民生),大力发展社会消费,加大科研生产消费,以保障人民日益增长提高的物质的、精神文化的和信息的消费需要,包括人们的潜在需求和欲望需求。

  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的建构是在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发展的基础上,并强调人文精神对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了当代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指明了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与归宿。“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

  “以人为本”中所说的人,是生活于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中,是各种社会关系融合的产物,是具有自身情感意志体验的完整的人,是与动物相区别具有人类特殊性质的现实的人。把人作为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并给人以更多的关怀,把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突出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是“以人为本”内涵的重要特征。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需要、能力和个性,把人当成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和动力之源。而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虽然他们也很注重人性,但是他们过分夸大了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这种思想常常会造成人的占有欲、控制欲和极端自由、极端民主等非理性因素的无限膨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制约人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人本思想,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满足个人发展的合理需要,把人塑造成权利和责任的主体,从而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

  3、强调法制建设中的人文精神。

  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法治理念中凸显人文关怀,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法律的保障。

  从立法层面来说,法律的制订和完善应体现人民群众的权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立法过程中应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法律的制订和完善的过程成为立法机构倾听民声、集纳民意、汇聚民智的过程,使制订的法律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具备更为扎实的民意基础。

  从司法层面来说,法律的执行应切实贯彻严格执法与尊重人权执法的原则。既充分尊重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格依法办事,又兼顾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当事人的合理利益诉求等。还应把宽严相济、求实执法的理念体现到立案、侦查、起诉、审判、上诉、执行的全过程中。

  从普法层面来说,应该把宣传普及法律精神、法律条文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法律的宣传普及活动和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案件受理、物质扶助等多种服务。

  4、强调物质富裕与精神升华的关系。

  尽管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仍然是现代社会最为显赫的主题,但是人的全面发展显现为综合素质的完善,而不仅仅是财富的聚敛。人类文化同时包括了道德、法律、宗教信仰、政治理想、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等诸多领域。如果上述领域完全撤出社会的话,经济活动会逐渐瘫痪。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演变,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方面的启迪。人的需要是全面的,从人类总体概况有三大消费需求,即物质消费需求、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信息消费需求,从未有离开这三大消费需求的人。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实现自己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努力关注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信息需求满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营造出一个物质充裕、精神充实的新型社会。

  5、强调当代与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类消费规律分析,人类是依存自然生存和发展的,对自然的利用开发,纪要在满足今天的需求,更要保障子孙后代对自然的依存发展需要。所以,人对自然的片面开发,导致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和难以弥补的生态失衡。要解决这些极为迫切的问题,要求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整合。人作为主体和自己实践活动后果的直接承担者,要自觉地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

  最重要的是解决好当代与未来的关系。首先突出的是环境问题。我们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后人的利益,注意代际平等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人性的单向度发展,恢复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进而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构建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机制,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这个大系统的良性运行。

  6、强调现实和虚拟网络空间的关系。

  当今社会,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形成一体联动,是人类文明进步进入了最新的、较高的文明阶段。人类自己创造出和享受着这一伟大的文明成果。现在人们普遍把网络当成是一种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工具或平台。网络工具逐渐渗透于所有的社会活动,几乎成为最重要的交流空间。人们的生存消费方式开始依赖网络这个虚拟社会。

  但是网络依赖导致了人的片面性发展。上网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等状况,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网络空间中经常会出现信息安全威胁、数字鸿沟、信息污染、信息过载、网络犯罪等现象。

  因此必须立法,净化网络空间。网络无国界,落地有主权有法规。要对网络中的不法言行进行监督和惩治,用法律保障互联网的良性运行。

  网络化为人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境与危机。在这一时代境遇中,挖掘网络空间中的人文精神,寻找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合理性基础与条件,进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向与精神动力支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夏晓伦、杨曦)

推荐阅读

连接东西南北,跨越万水千山的中欧班列上,除了满载的商品货物,就只剩下两名开火车的司机了,他们夙兴夜寐,拉着沉甸甸的货物奔跑在新时期的“丝绸之路”上,他们是现代的“丝路”人,更是中欧经济文化的使者。本期《财景》,走近中欧班列的80后“老司机”。连接东西南北,跨越万水千山的中欧班列上,除了满载的商品货物,就只剩下两名开火车的司机了,他们夙兴夜寐,拉着沉甸甸的货物奔跑在新时期的“丝绸之路”上,他们是现代的“丝路”人,更是中欧经济文化的使者。本期《财景》,走近中欧班列的80后“老司机”。 财景故事:走近中欧班列80后“老司机”  【详细】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