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聚焦上海新经济23条(之四):

上海擦亮“100+”品牌 聚力打造在线经济新名片  

人民网记者 余璐 林露
2020年04月20日19:41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复工复产带来了极大挑战,而“在线经济”成为了战“疫”突破口,并呈现蓬勃兴起之势。

在这场突围战中,上海抢先布局。近日,《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主攻4个“100+”,聚焦12个重点领域,计划花三年时间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而打造“100+”品牌产品,成为了上海市发展“在线新经济”的关键着力点。

《方案》行动目标指出,“打造‘100+’品牌产品。打造美誉度高、创新性强的在线新经济品牌产品和服务,推动一批新产品先行先试,加快创新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

如何在变局中做好“品牌”文章,百年上海这座先驱之城正在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打造“在线新经济”新亮点。

化危为机——

上海以生鲜电商零售为抓手

“拓展生鲜电商零售业态。围绕生鲜、餐饮、农产品、日用品等领域,推动传统零售和渠道电商整合资源,线上建设网上超市、智慧微菜场,线下发展无人超市和智能售货机、无人回收站等智慧零售终端。鼓励开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方案》将聚焦重点瞄向了生鲜电商零售行业。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介绍,各地采取疫情防控及相应的社区封闭管理措施,更多上海市民选择“足不出户”的线上方式来购买生鲜水果和生活用品。传统门店客流量相对减少,新型生鲜电商迎来订单爆发式增长,此次疫情或将使上海生鲜配送到家新模式迎来爆发期。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生鲜电商平台交易额达到88亿元,同比增长167%,订单量增长80%。在疫情严重的2月份,主要生鲜电商平台每天订单有50万单,销售猪肉约150吨、蔬菜约500吨。

上海正在打造的“线上经济”新品牌,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使用智能手机线上买菜,订单客单价由原来的40元增加到100元以上,有的电商平台活跃用户数量同比增长了127.5%,线上订单的比重也大幅增加。

为解决百姓买菜难问题,上海“叮咚买菜”APP 采用前置仓模式,推出“大份简装”新品类蔬果、 “快手菜” “解春馋上叮咚”等线上活动;为应对农产品流通在疫情期间受到的打击,拼多多开设“助农专区”,截止3月底,拼多多已在14个省份20多个市县,开启了“市长县长直播间”助农活动。

拼多多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陈秋对人民网记者表示,“随着新消费的兴起,电商平台正成为驱动经济复苏的有力‘脉搏’,没想到直播带货竟变成了业务上的一匹‘黑马’。”

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小程序”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在疫情危机中求新求变。

近日,上海市宝山区迎来了第一次农产品网销大规模“上线触电”行动。“我们的初衷是力求借助着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把宝山本地生产的粮菜瓜果呈现给广大居民,居民在家打开宝山 ‘社区通·农家集市’微信小程序,动动手指,‘宝农34大米’‘宝山湖长江蟹’等特色产品便可配送到家。”宝山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只有抓住促消费的机遇,发挥在线平台的流量优势,突出‘品质品牌’特色,推动线上线下联动,才是把在线新经济做大做强的抓手。”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说。

生鲜电商似乎只是简单的“买菜”,但生鲜电商的业态并不简单。一根小葱从田头到餐桌的旅程,从生产基地开始,经历物流运输,到达企业总仓,再分配到前置仓,最后由快递小哥送达千家万户,经历的是长长的产业链。

《方案》中提到,要支持企业提升生鲜产品周转数字化管理能力,发展制冷预冷、保温保鲜等技术,规模化布局冷链仓储设施,建立产品流动和可溯源性信息平台,推进生鲜、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

如何保证质量、减低损耗、精准分仓、准时送达。劳帼龄谈到,背后是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是技术的辅助和保驾护航,是数字化技术在生鲜这一最为传统的民生服务领域的渗透和赋能。

在《方案》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这项措施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方案指出,围绕生鲜电商等在线新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瓶颈,强化产业创新协调机制,加大跨部门、跨层级合力推进解决力度。

主动出招——

上海打造在线教育新名片

“自3月2日起,全市中小学生将全面开启‘空中课堂’教学”,年初,上海市教委的一则“官宣”几乎刷屏。

“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疫情为在线教育发展按下“快进键”。

企业主动出招,危中寻机,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与教育系统同频共振为学生居家学习打造优质学习产品。上千名市教委组织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借助网络平台,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大量免费优质课程。

在线教育成为在线经济的新动能,企业逆势而行,探索发展新模式,政府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上海,正成为打造在线教育品牌产品新名片的排头兵。

从线下转至线上,家校平台开设直播互动,传统出版业“触网”融合数字产品……线上教育的新探索让“在线新经济”被吹上了风口,在线教育成为在线经济的新增长点,已是可预见的未来。

《方案》中,在线教育成为上海未来三年将聚焦发展的12个重点领域之一。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介绍,《方案》要求“优化发展在线教育”,共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推广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打造“上海微校”“空中课堂”等线上教育品牌,推动重点平台企业和学校建设适合大规模在线学习的信息化基础应用平台;二是加强教育专网、教育云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互联网教育服务和内容创新,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推广在线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提升,围绕职业英语、行业技能、职业技能等领域,构建完善市民终身教育体系和数字化技能培养体系;四是规范发展“互联网+教育”,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教育不仅是天然消费者,同时也是潜在的生产者,要充分发挥教育理念、教育经验、教育类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打造优质的教育产品,促进在线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

疫情过后,在线教育这堂“课”还能怎么上?

李永智表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加强教育专网建设,加快教育云的建设,为教育领域在线新经济发展搭建好高速公路;其次是要积极研究“在线教育”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包括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相结合,以及伴随着新的教育模式的建构,教育行业市场的变化与动荡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引导教育行业市场健康、有活力地发展;第三是要打造信息化基础应用平台,按照“政府定标准、企业建平台、学校买服务”的思路,通过市场化择优机制,为学校提供全面、实用且数据接口统一的信息化基础应用,抬高学校信息化实力,提高管理与教学质量,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打通校与校之间数据交互障碍。

筑巢引凤——

上海建设在线新经济生态园

“品”就是要口碑好、品质高,“牌”就是要有竞争力、影响力。对于通过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打造品牌提高上海美誉度,上海已做足了准备。

在《方案》提出的6大专项行动、5大保障措施中,“建设在线新经济生态园”被纳入落实保障措施。

《方案》提出,“建设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结合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创建工作,按照全市产业地图布局,通过老厂房、老仓库、工业标准厂房和商务楼宇等存量资源的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错位、相对集聚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构建以在线新产业为核心,集平台、技术、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营造在线新经济发展良好生态。”

打响品牌,打造“在线新经济”新亮点,品牌生态环境尤为重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陈歆磊认为,构建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与产业生态很重要,方案中提到的12个领域,上海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解决痛点问题,打通了发展在线新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陈歆磊谈到,打造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就是要打造一个百鸟朝凤的平台。政府提供的政策土壤让企业这棵树能快速生长,各种各样的鸟儿就会飞来做窝,生态系统自然就做起来了。

在《2019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单》中,上海有19家公司上榜,数量居全国第二。在中国市值前十的互联网公司之中,上海也占据两席。在这场“电商造山”运动中,上海电商虽然没产生8848米的“珠峰”,但崛起了众多细分领域的高峰,形成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总体发展稳居第一梯队。

此次《方案》还提出了包容审慎监管的保障措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将对“在线新经济”探索“沙盒”监管措施,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均应允许相关市场主体进入,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同时创新新型跨界产品和服务审批制度。

对此,吴金城表示,上海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案中的3类领域12个重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但又各有特色,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分类推进、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有利于在线新经济创新发展的“沙盒”监管措施,市区联手,精准、连续、滚动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在线新经济领域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

近日,国家统计局揭晓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受疫情影响,GDP同比下降6.8%。接下来如何危中寻机、逆境求生存谋发展,是中国经济必须答好的一道题,更是上海御风而行、主动作为创造新标杆、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量的新机遇。用更包容的监管、更优质的服务、更创新的生态,凝心聚力打造“在线新经济”新亮点,未来,上海充满期待。

        相关阅读:

        聚焦上海新经济23条(之一):4个“100+”目标,12个领域,上海发力在线新经济

 聚焦上海新经济23条(之二):上海展露新棋局 “100+”应用场景助推新经济走向实践

 聚焦上海新经济23条(之三):3年突破“100+”关键技术 上海下大决心打造新经济“引擎”

(责编:林露、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