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关注老年人数字金融服务 专家:加强科普 守护百姓“钱袋”
人民网北京9月4日电 (记者杜燕飞)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人民银行3日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表示,总体上,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逐步提升,2021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2.04,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报告指出,从重点群体看,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在年龄上的分布呈现倒“U”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是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其中,老年人在适应金融数字化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依赖传统渠道和方式满足自身的金融需求,要关注老年人的数字金融转型风险,保持足够耐心,避免老年人在转向数字渠道时遭到非法金融活动的侵害,加大对老年人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服务在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方面责无旁贷,要为老年人办理金融服务提供更多便利。如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修改内部管理制度,对部分柜面业务允许由老年人子女代办,特殊情况下可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适老性’改造。如推出老年版的手机银行APP,页面简洁,字体较大,突出主要菜单,有语音朗读功能等。还要创新推出一些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如推出“银发一族”专属理财产品,风险较低、收益适中,产品说明书通俗易懂,切合老年人投资理财需求。
此前,针对老年人的金融需求,银保监会今年年初发布了《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打造适老软件,优化使用流程,改进安全防护技术,守护老年人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财产和信息安全;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包括柜面服务、涉老服务,采取“陪同式”服务,方便老年人办理业务;设置“禁止行为清单”,比如,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不得强制老年人通过自助式智能设备办理业务,不得违规代替老年人操作。针对社保卡激活、社保资金发放、养老金领取等老年人阶段性集中办理的业务,《通知》也要求银行保险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等待时间,方便老年人办理。
“中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要提升老年人金融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缓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用金融力量化解社会痛点,赋能社会进步。”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媒体吹风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下一步,金融部门将从宣传内容、方式以及长效机制等方面着力,开展有温度的养老金融科普活动,让老年人“一看便知”“一学就会”“一听就懂”。
同时,金融部门也积极做好风险提示工作。“这几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关于防范金融直播营销有关风险的提示》等风险提示和一些典型案例。”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表示,今年在研究老年人投资养老、以房养老的金融骗局基础上,又发布了《关于警惕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金融诈骗的风险提示》。
“针对各类养老骗局,要多措并举,协同发力,进行综合整治。金融管理部门要落实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化解存量、遏制增量,加大对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行为的打击和处置力度。”董希淼建议,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投资者科普活动,提高老年人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告诉人民网记者,有养老需求的当事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时候,一定要理智,要提高警惕,弄清楚供应商的资质、信用状况、服务能力等,不能只听宣传。公众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引导,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今年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结果,继续关注重点群体和薄弱环节。通过开展持续深入的金融宣传科普活动,不断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水平和能力,切实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