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春管春耕措施有力有序,夏粮生产基础好于预期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本报记者  朱  隽  王  浩  常  钦
2022年03月25日05:0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赶春忙,育早稻,能多产一季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村镇大村村种粮大户彭凤南信心满满,“今年种了2400多亩双季稻,咱为端稳饭碗出份力!”

“天帮忙、人努力。墒情不错,水肥再跟紧,弱苗转壮保准没问题。”河北省邱县香城固镇马兰村种植大户武殿臣忙个不停,“400多亩小麦,管得好才能收得好。”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大国粮仓,对开新局、稳大局有着重要作用。不负好春光,春耕正当时,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抢抓农时、保面积、保产量,多措并举抓春管,全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

农民辛勤耕耘,农机纵横驰骋,华北小麦返青起身,南方早稻育秧正忙,东北平原备耕有序。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冬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上年3.3亿亩以上的水平,春耕生产顺利推进,夏粮生产基础好于预期。

精准施策稳收益,好政策让粮农心里托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粮食尽管连年丰收,但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冀晋鲁豫陕5省冬小麦晚播面积1.1亿亩,占冬小麦总面积的1/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针对小麦晚播强化夏粮田间管理”。促进晚播小麦苗情转化升级,成为当前春管春耕的一项重点任务。

——精准施策,苗情转化好于预期。

“先划锄镇压,再施叶面肥,‘药方’开对了,晚播的小麦明显长个了。”农技专家“一对一”指导,让山东省夏津县新盛店镇五安庄村种粮大户王延岭眉头舒展了。

夏津县织密防灾减灾保障网,推行“一田一策”,14个技术指导小组定点帮扶,农民遇到问题,打个电话就能第一时间找到专家。

各地区各部门立足抗灾夺丰收,针对晚播麦苗情复杂、低温冻害等风险点,选派技术员、发放技术手册,浇返青水、镇压保墒提温……一项项实用技术为麦苗转壮提供支撑。中央财政下达200亿元资金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预拨16亿元支持小麦防灾稳产……一项项好政策让粮农吃下“定心丸”。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冀晋鲁豫陕5省三类弱苗面积较冬前减少3520多万亩。全国冬小麦返青一二类苗比例较冬前提高14.2个百分点。

——政策给力,稳住农民种粮预期。

“电灌站开足马力,无人机高处掠过,小麦‘喝’得饱、‘吃’得好,咱有信心、敢投入。”江苏省泗阳县裴圩镇种粮大户张兆文劲头十足。

老张心里有本明细账: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涨2分钱,1600多亩地算下来收益不少。种粮每亩补100元、秸秆还田每亩补40元,买无人机、烘干机都有优惠。“有这么多好政策,好收成没问题。”张兆文说。

“稳粮增豆,一亩双收。”四川省苍溪县陵江镇镇水社区种粮农民杨亮亮忙着检修农机,“玉米套作大豆,每亩补贴150元,还能再挣一茬大豆钱,咱愿意种更敢种。”

今年将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统筹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多项政策支持,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经营增效,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优质就能优价,强筋、弱筋咱都有。”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康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云保底气十足,“我们和粮食加工企业有合作,就盼着600多亩小麦再丰收。”

“咱种的是‘订单’,油菜新品种出油率高,每斤比市场价高不少。”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种植大户杨兵今年发展油菜水稻轮作,“我们和中化农业签订合同,两季庄稼每亩能多挣600多元。”

农业农村部门着力引导农民发展优质粮油品种,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一方面,要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优势,开展托管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延长产业链条,让农民享有更多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增值收益,激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资分析师郭金秀说。

农民挑上“金扁担”,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在春耕一线,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农民挑上了“金扁担”,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机升级,“慧”种地、“云”耕地成为亮点。

“从靠手感到靠遥感,从靠体力到靠算力,整地、播种、施肥,那叫一个精细。”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种粮大户焦瑞感慨,“无人机一天作业2000多亩;无人驾驶旋耕机装上‘大脑’,按着设计路线跑;手机远程遥控,水肥喷灌系统自动开启。”

“过去‘看天’定,如今看屏幕。麦苗长势、气象趋势、土壤墒情,都装在手机里。”河南省尉氏县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文政坦言,“田埂上的5G基站,让种地从动锄头变成动指头,手机连农机,数据共享,施肥打药又快又准。”

科技发力,为春耕保驾护航。大马力农机、无人驾驶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运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耕将有超过2200万台(套)各型拖拉机、耕整地机具、播种机等投入农业生产中。

农技到位,“田课堂”“云问诊”深受欢迎。

“专家讲得细致,咱种大豆有信心了。”田间地头,山东省平度市种植大户侯元江正和农技专家交流,“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要选适合密植、耐阴的,我已经买了4000多斤种子。”

农技推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农业农村部编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指南;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分类指导;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集合优质专家资源、发布讲课视频,目前平台技术信息点击量超过520万次。

生产增绿,节水农业、循环农业蓬勃发展。

设定好水量和时间,喷灌机缓缓行进,水雾从两翼喷洒而出。“浇地轻松了,每亩地少用一半水,500多亩地省出7000多元。”河南省滑县种粮大户白学杰对地里的灌溉“神器”非常满意。

“紫花变绿肥,大田有劲了,水稻‘吃’得健康,我家的绿色水稻,一斤能卖30多元。”江西省上犹县为民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尹英强说,“紫云英替代大肥,实现了节本增效。”

新技术助力,春耕充满绿意。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技术广泛运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深入,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推广,生产向绿,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丰收更有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各地区各部门瞄准农业生产的短板弱项,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让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更牢,让丰收底气更足。

——农田提质量,望天田变丰收田。

“田块相连,农机敞开跑;沟渠相通,黄河水直接流到地里。”山东省齐河县种粮大户范智亮种了450多亩小麦,“条件好了,咱有信心一茬茬种下去。”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农田既要守红线、保数量,更要提质量。今年全国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

——种子优起来,产得出更产得好。

“早稻新品种,抗病虫害、抗倒伏、产量高,今年我扩种390亩,备下780公斤种子。”江西省永丰县田园丰水稻种业专业合作社农民邓冬根说。永丰县引导农民选用优质品种,目前全县为40万亩水田耕地准备种子1280吨。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今年全国春夏播作物种子供应总体充足,大豆油料种子能够满足扩种需求,主要粮棉作物种子供应充足。农业农村部门适时监测供求动态,密切跟踪种子市场走势,加强种子质量抽查执法。

——“龙头”强起来,小农户连大市场。

“合作社流转、托管农田2500多亩,带动社员500多户。”河北省魏县前大磨乡爱耕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西林介绍,合作社统一提供新技术、大农机,小麦亩产超600公斤,玉米亩产超700公斤。

越来越多的“田保姆”涌现,开展专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中。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0多万家,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95万个。

迎着春光,播撒希望,广袤沃野铺满新绿,各地全力推进春耕生产,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奋力攻坚,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5日 01 版)

(责编:袁勃、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