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生产75%以上的粮食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夯实粮食产能基础(“三农”这十年)

本报记者  王  浩
2022年09月16日07:5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望天田变成丰收田

  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提升

  秋日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沃野千里,铺绿缀黄,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

  “黄河水淌到地头,过去的望天田也能一年两收。”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乐村种粮大户薛志强感慨,“今年浇足了四遍水,小麦亩产达到900多斤。燕麦草压茬播种,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收获了。”

  说起种地变化,薛志强打开话匣子:“过去盼不来水,只敢种葵花等耐旱品种。如今,水渠修到地头,还抹成水泥面,浇地方便多了。”

  农田提质量,种粮添底气。“土地整理后,碎块田变成了连片田,咱能标准化种植;过去只管浇不管排,盐随水来,土里盐碱多。如今灌排渠系连通,地力恢复了。”薛志强说,“我托管了1万多亩土地,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麦子全部通过订单收购,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5毛左右。”

  为薛志强供水的,是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正稍渠供水所二闸段。“二闸段长20公里左右,灌溉6.8万多亩耕地。这些年我们重建闸口,衬砌水渠,安装计量设备,让大家伙儿浇上及时水,用上放心水。”段长柴尔荣介绍。

  从田头到源头,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河套灌区完善渠系,改建涵闸,配套农田输配水管网,实现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高效的升级。目前灌区拥有七级灌排渠(沟)道10.36万条、6.4万公里,多年平均粮食总产量约300万吨、油料60万吨。

  10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灌区质量,扩大灌溉面积。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生产了全国总量75%以上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其中,大中型灌区700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5.05亿亩,为稳定粮食产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灌区年久失修,灌溉效率较低等情况,水利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实施灌区水源工程及输配水工程改造、加强信息化建设,着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张敦强介绍。

  水网连上互联网,浇地更高效。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引黄河水浇灌良田100多万亩。

  在这里,40多座泵站、1300多条水渠,把黄河水多梯级提升几百米高度。如何高效灌溉?“‘一张网’实现科学精准调配水资源。”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科技信息处处长张景辉介绍,“节点泵站和主要取水口安装先进计量仪器,数据实时监测、统计汇总,实现用多少水、放多少水。”

  从智能化管理到视频实时监控,从靠人力到靠算力,一系列新技术让灌区运行更智慧。“信息化建设,不仅有效地保障各类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更提升了渠系水利用率,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水源。”张景辉说。

  现代化改造让老灌区焕发新生机。“十四五”期间,124处大型灌区和1000多处中型灌区将实施现代化改造,可以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约1.2亿亩。

  大水利连上小农户

  建管并重,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

  让丰产水畅流田间地头,既要打通大动脉,还要畅通微循环,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陕西省宝鸡峡引渭灌区,1161公里长的渠系,引渭河水浇灌291万亩耕地。一渠清水翻山越岭,让渭北旱塬变成“三秦粮仓”。

  在灌区下游的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村民张测产浇上了及时水,“玉米‘喝’足水,穗子结得壮实,亩产预计能到1500多斤。”

  “这多亏了田间‘毛细血管’。”张测产说,“这几年,村里疏通硬化了灌溉渠,水流速度快了,跑冒滴漏少了。平时专门有人清淤除草,巡护检修,用水的时候不会耽误事。”

  “我们科学调度,足量引水,准时放水,做好干支渠和末级渠的交接。”宝鸡峡引渭灌溉中心礼泉总站阡东管理站站长魏国说,“守好‘水龙头’,让群众用上满意水。”

  为了保障玉米等秋粮作物的丰收,宝鸡峡灌区对输水各级渠道进行拉网式检查,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水源,精准分配水量,8月以来,每日灌溉2.9万亩。

  灌溉水网不断补链联网。“水利部着力破解重骨干、轻末端的问题,推进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完善衔接工程和配套工程,形成从水源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张敦强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河北省成安县,三级农民用水协会,让浇地有人管、能管好。

  “浇地商量着来,用水纠纷少了。”成安县钟楼寺村农民用水协会会长郭长明说,“过去,村里地多井少,大家免不了抢水,甚至半夜都要有人守在井边。如今有需求找协会,用水集中申请,村民轮流浇地。”

  “谁用水、谁管理、谁受益,农民管护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成安县农民用水协会负责人田振磊说,“县里统筹各村需求,统一调度岳城水库、滏阳河等水源,合理安排用水时段,推行轮灌制度,让浇地更有序。”目前成安县设立三级农民用水协会200多个。

  建好更要管好。10年来,水利部大力推进乡镇水管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等基层水管组织建设。目前全国已建成用水合作组织6万多个,服务灌溉面积近3亿亩。通过创新管护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业主运行维护责任的落实,农田水利设施长效运行有了保障。

  从浇地变成浇作物

  节水优先,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从出苗到结籽,小水勤灌,玉米长得壮。”山东省嘉祥县乡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小占说。

  徐小占算起节水账:“采用自动墒情监测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咱可以精准灌溉,相比于传统方式,每亩地节水50立方米左右、节肥20%左右。”

  节水账连着增收账。“过去浇地要几十个人,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人工成本降了。就拿夏粮来说,今年小麦每亩产量1300斤左右,节本增效400元左右。”徐小占说。

  嘉祥是产粮大县,水资源并不丰沛。当地推进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精打细算用好水。“县里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伸缩式喷灌、移动卷盘式喷灌等技术,指导农民测墒节灌,努力实现节水增效。”嘉祥县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科科长陈宪信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县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积3.5万亩,86万亩耕地实现自动监测墒情。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提升粮食产能,必须挖掘节水潜力。10年来,水利部门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825万亩,农业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制度发力,拧紧农业节水“水龙头”。

  “成交!”不久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一场农业灌溉用水权交易成功举行。“合作社管辖的二旗村二旗斗口3900多亩地,节水60万立方米,全部以每立方米0.252元价格转让给企业。”邵岗镇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克明说。

  “我们用交易所得的80%补贴水费,大伙儿的节水积极性更高了。”徐克明说,“土渠变成硬化渠,手提闸变成自动闸,管水员统一管理,服务水平上来了,用水量不断减少。”

  核定水量、明确用水权、开展市场化交易……青铜峡市水务局核实实际农业灌溉面积74.85万亩,因地制宜将4.47亿立方米农业用水指标确权到117个用水单位,搭建用水权二级市场交易平台,让农民节水能够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节水制度体系不断完善。10年来,水利部门因地制宜逐步明晰村组集体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户等用水权,推动用水权交易市场发展。目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8,较10年前提高了0.052。计划到2025年,初始水权分配和交易制度基本建立。

  “水利部门把农业节水摆在优先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节水设施,加强用水管理,强化农业节水监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张敦强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16日 18 版)
(责编:袁勃、牛镛)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