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2022年财经专题>>乡村振兴·中国力量>>2022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征集展示

河北省武邑县:乡村党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2年10月12日15:4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黑龙港流域,是革命老区,也是连续三届的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摘掉贫困县帽子,2019年实现了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为着力破解农村党员干部接受教育机会少、党性锻炼不够、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致富带富能力偏弱等问题,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河北省武邑县积极推进农村党校建设,探索实施“1+10”培训机制(1个农村党校负责培训本村及周边10个村的党员干部),创建50所农村党校(乡村振兴讲习所),实现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全覆盖,打通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一、高标准建设,农村党员教育主阵地挺进最前沿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重大意义,全力把党运用党校阵地教育培训干部的独特优势保持好、发挥好。

做优顶层设计。在广泛开展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全县524个行政村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党员数量,研究确定“县级抓统筹、乡级抓整合、村级抓创建”工作思路,创新制定“1+10”培训机制,全力推进农村党校建设,确保以高效便捷方式实现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

明确创建标准。为确保工作落实有抓手、不走样,推动农村党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明确了创建“十有”标准(即有醒目牌匾、有领导机构、有规章制度、有教学计划、有电教设施、有党建书籍、有培训档案、有师资队伍、有教学基地、有运行经费),集中打造集党性教育、乡风培育、素质提升、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50个农村党校,将培训阵地前移到村,送学上门。

用好优势资源。大力推行阶梯培育模式,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党校进行典型培育,按照不同梯队制订差异化的推进方案和个性化的业务指导,以典型引路,促规范提升。比如,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的家乡刘家村,依托村级党校同步建成“李保国事迹党性教育主题教室”,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定点帮扶的贾寺院村党校,精心打造了“志智双扶”乡村振兴教学基地,带动了更多党校依托党员中心户、科技示范户,直接把培训点设在田间地头,设在农业生产一线,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践基地,让农村党员时时刻刻能听到党的声音,接受到农业生产实践技术培训,有效打通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

二、精细化管理,农村党员教育主阵地运行高质量

坚持从培训阵地、师资队伍、考核监督等方面入手,拿出真态度、硬措施,全力保障农村党校高质量运行。

就地取材“建阵地”。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搞一轰而上大拆大建,不过度增加镇村负担,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闲置小学等农村现有资源,适当改造提升,作为农村党校培训阵地

专兼结合“强师资”。师资库以当地“土专家”“田秀才”为主,以县委党校专职教师为辅,同时选聘县处级干部、乡镇区领导班子成员、县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涉农部门技术骨干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等五类人员纳入师资队伍。截至目前,入库人员已达900余人。

因需施教“优课程”。坚持“既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的办学要求,在全面开展政策理论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党员“点餐”、党校“下单”、名师“下厨”方式,大力实行“对门培训”“对口培训”“对接培训”,有针对性地按需开展实用技术、特色种养殖和岗前技能等方面培训,确保基层党员干部来得了、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

倒逼实效“严考核”。一方面,将农村党校建设、提升和培训情况一体纳入乡镇党委党建工作年度考核、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有效夯实了乡镇党委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健全完善教学培训、学员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加强对农村党校使用率和教师授课效果的考核,对专职、兼职教师的授课内容、次数作出明确规定,各村级党校每期培训结束后,开展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有效压实了教师课堂“第一责任人”责任。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党校共培训基层干部、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有一技之长的“职业农民”等各类学员10000余人次,各方面反映良好。

三、全方位提升,农村党员教育主阵地赋能新动力

武邑农村党校开办以来,已经基本实现了党校建起来、教学办起来、成效显出来的办学目的,正在成为实现乡村振兴“蝶变”的强力助推器。

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坚持党校姓党,坚定不移将党校工作的重心工作放在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上,针对基层受众群体特点,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善于用百姓话语,简单明了析事论理,深入浅出释疑解惑,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把高深的理论说成“大白话”,增强理论传播的感染力,防止了空对空、两张皮,实现党的旗帜在农村党校上空高高飘扬,有效推动了国家政策更快落实。

推动了基层党组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统筹整合农村党校、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点、农家书屋、种养培训基地等资源,开辟了基层党员干部持续补钙壮骨新渠道,实现农村党支部和农村党校同步建设、相互促进、双向提升。村级党校成为组织生活的平台、政策宣传的平台、技能培训的平台、为民办事的平台、纠纷调解的平台、民主议事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平台、民意反馈的平台、廉政监督的平台。同时,党校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村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增强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党支部成为“活力充盈、动力澎湃”的战斗堡垒。

推动了基层党员干部作风锤炼得更加严实过硬。基层党员干部作风直接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村级党校充分发挥党性教育“大熔炉”作用,坚持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与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宣讲《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抓手,教育引导党员学习党规党纪,强化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锤炼严实过硬作风,尤其将违反机关作风建设和侵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例列为教学内容,促使学员对党规党纪怀有敬畏之心。

推动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致富带富能力的提升。通过农村党校大培训,每名农村党员基本掌握了1-2门致富技能,结对帮扶困难群众25000余人,1600余名农村党校学员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助力武邑去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0.9亿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76元,增长12.8%,连续四年位居省市前列,农村党校教育党员、培训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推动了党员群众厚植文明乡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依托农村党校,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开设“家训学堂”,邀请熟知村史村情的老党员老干部,讲典故、谈村史,为党员群众上“家风家训”课;开展“七一”过集体生日、“重阳节”饺子宴等主题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提倡新事新办,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焕发了知家乡、爱家乡,全力以赴建家乡的情怀。

四、经验启示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是农村党校建设的基本遵循。农村党校建设要立足农村实际,注重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培训阵地应设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或闲置学校,培训师资要以“土专家”“田秀才”为主,培训设施要因陋就简方便实用,不贪“高大上”不搞“新特奇”。协调推动县直机关单位培训资源下沉,在人才、物力、财力上给予适当倾斜,多“吃偏饭”“开小灶”。

坚持“客观需求”导向,是农村党校定位的立足点。在教育培训课程设置上,要精准对接党员干部客观需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培训放在首位,把党史教育和党纪党规培训作为必修课,把农业农村政策和实用技能培训作为专业课,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贯穿其中,确保“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坚持“接地气”要求,是农村党校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客观把握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文化层次,要用好“土专家”“田秀才”,说“百姓话”,讲“小故事”,传“新科技”,深入浅出,“春风化雨”,确保党员干部“听得懂”“学得好”“用得上”。

坚持“强村富民”目标,是农村党校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积极做好教育培训“后半篇”文章,围绕武邑县“三区一基地”战略定位,对接“四个农业”和“五大片区”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成为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家庭手工业、硬木雕刻、金属橱柜、电商等行业的从业者和领军人,真正实现集体强起来、产业聚起来、群众富起来。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责编:曹淼、李源)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