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又是一年春耕忙 粮食“稳产增收”有了新盼头

杨曦 周雯 程浩 刘海天
2023年02月16日09:0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春种对于夺取全年农业丰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九方面部署,第一项任务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眼下,由南到北,从广袤平原到梯田丘陵,从高原沟壑到桑基鱼塘,一幅忙碌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科技持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新一年的丰收希望正孕育而生。

不误农时

春耕备耕好时节

2月13日,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寨圩镇村民在田间劳作。罗婵摄

清理沟壑、蓄水翻耕,近日,在广西寨圩镇竹较村委东岸村粮食高产示范点,春耕备耕热潮涌动。“新的一年,我们确保完成2023年撂荒地治理率98%以上的目标任务,让群众有实惠、有盼头,让撂荒地成为致富田。”寨圩镇党委书记赖广威对记者说。

据了解,此前,东岸村有部分田地属于冬春季节性撂荒。为“唤醒”更多“冬眠”的土地,寨圩镇鼓励种植大户及合作社集约土地,通过连片规模化种植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延长生产产业链、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农资储备是春耕生产的“粮草”。在云南曲靖市宣威市西泽乡,为满足群众需求,当地农业部门提前谋划,备足种子、化肥、薄膜等农用物资,确保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我家共有5亩田,今年计划种植水稻3.5亩,玉米1.5亩。我们农民只有手中有粮,心里才不慌。”云南普洱市民乐村村民卢德华说。今年以来,当地一手抓春耕备耕,一手抓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抛荒和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抓好春耕备耕,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在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的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细化春季田管,确保春播面积,强化农资服务,为粮食丰收打好基础。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进展顺利。夏季粮油生产基础较好,农资供应充足,备耕有序推进,春播粮食意向面积稳中略增。

藏粮于地

高标准农田助春耕“开好局”

2月9日,四川省眉山市公义镇欣荣村的村民们正用大型机械抢收青菜。翁光建摄

高标准农田是立足于国家藏粮于地战略,确保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自我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农田新气象给种粮带来了好前景。

新春伊始,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高田镇正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现场挖掘机声不断。高田镇湖坑村村民周日勋说:“土地细碎、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解决了,实现了田成片、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目标,我们农民致富增收就更有盼头了!”

“误了一年春,十年理不伸。”1月30日,在四川省巴中市大河镇灯油坪村的油菜田里,正忙着修建机耕道的村民何时贤说,“机耕道修好后,往后下田播种、收获就轻松多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都可以直接从院坝开进田里。”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今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据了解,全国各地已陆续制定出今年的目标:黑龙江今年设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2.18亿亩以上”等具体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840万亩;吉林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378万亩;山东、四川分别提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40万亩、425万亩……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14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重点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

“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这是一项重大动作,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要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唐仁健说。

藏粮于技

科技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

2月2日,在三亚市崖州区田洋上,育种专家抢抓农时开展春耕育种、科研攻关。牛良玉摄

连片种植的12000亩小麦即将起身拔节,十余台农用无人机徐徐起飞,穿梭田间植保作业……2月10日,在湖北荆门钟祥市石牌镇邹巷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内,农业专家站在田间地头,向农民讲解技术要点。

“现在田间小麦生长势头好,多亏农技人员对我们的指导。”该村村民高章河对记者说:“过去种地靠的是经验,现在靠的是科学和技术,粮食产量高,所以今年我又多种了十来亩。”

科技人才的帮扶,让农民们种地更有底气。同时,在高科技机械化设备的助力下,智慧耕种新形态开启,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

在广东佛山市南山镇万亩智慧农业园,智慧农机、5G设备、卫星监测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耕种全过程实现无人化,同时能极大提高备耕效率。

“采用无人化设备作业,比使用传统机械节省80%左右人工。”万亩智慧农业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仅是耕作农机,实验区目前还配备了无人拖拉机、精量播种机等设备,为春耕做好全方位准备。据了解,园区在去年11月首次开拓种植冬小麦,预计在3月中下旬收获,如果顺利收获,将为当地探索多熟制粮食生产提供经验。

抓好科技兴农的“牛鼻子”。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组织田管培训活动,发挥专家团队、科技专员力量,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农具助力春耕生产,提高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应用水平。

(责编:杨曦、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