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乘势而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写在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之际

本报记者  申少铁  丁怡婷  韩  鑫
2023年05月08日05:4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
  韩加君摄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首个“五一”假期,“流动的中国”生机勃发——

  人潮涌动。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日均发送旅客约54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日均增长162.4%。

  旅游升温。国内旅游出游2.74亿人次,同比增长超70%;实现旅游收入逾1480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市场回暖。全国共揽收快递包裹近15亿件,日均揽收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64%,汽车和家电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0.9%、13.9%。

  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熔炼、压铸、机加工、涂装……秦皇岛中信戴卡铝车轮六号工厂内,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一个个汽车轮毂成品接连下线。

  “公司不断优化客户结构,扩大市场规模,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中信戴卡总经理朱志华介绍,今年公司积极发力全球化,设在墨西哥、摩洛哥的工厂陆续投产,“预计铝车轮年产能将从8000万只扩大到8500万只,可满足旺盛的海内外市场需求。”

  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生产需求企稳回升,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经营主体预期明显好转,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今年以来,熟悉的景象翩然回归,中国经济暖意更浓。

  ——重大项目有力推进。

  4月28日上午9时37分,随着最后一颗销钉打入,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的伶仃洋大桥成功合龙,向明年建成通车发起冲刺。

  5月初,历时一年半,投资超20亿元的联想集团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在深圳科学城落成,可年产1600万台、近10万种配置、产值超500亿元的智能产品。

  平陆运河建设紧锣密鼓、贵南高铁实现全线接触网送电、中国移动新增超10万个5G基站……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制造业投资增长7%,为稳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

  ——市场活力持续复苏。

  热门景区熙熙攘攘。浙江安吉,围炉煮茶、户外露营、研学农庄等全新文旅体验,引得游客纷纷打卡;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景区常态化开放夜游长城,迎接客流高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

  电影院线人气满满。4月30日上午10时,山东济南万达影城检票口排起长龙,万达影城世茂店经理高超说:“好片扎堆,首日便卖出3000多张票。”据统计,今年“五一档”电影票房超15亿元,观影人次突破3700万,成为继2019年、2021年后中国影史票房第三高的“五一档”。

  随着相关举措加力提效,市场活力和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提升,促进消费持续回暖。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

  ——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

  前不久,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码头,随着滚装船“光芒精英号”靠港,1100多辆国产新能源汽车有序驶入,整装待发前往东南亚市场。一季度,上海口岸出口电动载人汽车16.7万辆,同比增长30.3%。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平稳开局。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绿色低碳产品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

  中国经济运行好转,呈现在一幅幅生产生活图景里,也蕴藏在一条条亮眼的数据曲线中。

  物流加速,需求逐步转暖。货拉拉平台数据显示,开年以来,平台货运完单量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月、3月、4月增幅分别达到112%、50%、61%。

  转型加快,供给稳步提升。目前,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建成,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5.5%。

  市场向好,预期持续改善。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比去年四季度大幅上升1.3点,升幅为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高;4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7%,继续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延续恢复发展,市场发展信心稳定。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行

  “五一”假期,机场车站人潮涌动,商场景区人声鼎沸,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的波动状态,特别是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将新冠病毒感染依法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将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4个月以来,全国疫情逐渐走向平稳,没有出现大规模疫情,社会各行各业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行。

  大战大考炼真金。回望3年多抗疫防疫历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走出一条精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

  ——3年多来,面对持续变异的新冠病毒,我们一直坚持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与病毒对决,始终把握疫情防控的战略主动。

  2020年初,疫情突袭湖北和武汉。考虑当时的病例大部分有肺炎表现,我国依法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公共卫生应对措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经过3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

  2020年4月,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面对原始株以及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输入,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加快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不断升级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有力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

  2022年11月,随着全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平战结合的医疗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疫情防控知识不断增加,加之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减弱的科学证据越来越充分,我国接连出台“二十条”“新十条”,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022年12月26日,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基础等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依法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3年多来,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我们高效调集全国资源,保障群众防疫物资需求、生活物资需求和用药需求,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2020年1月,人口超千万的武汉医疗资源缺乏、防疫物资紧缺、生活物资告急。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奔赴湖北和武汉抗疫一线。大批N95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运到湖北和武汉。黑龙江大米、内蒙古牛肉、新疆牛奶、山东蔬果……各地纷纷向湖北地区支援生活物资,20天内,全国累计向湖北地区运送防疫和生产生活物资116.54万吨。

  2022年12月中旬,用药需求激增,抗疫药物保供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快速扩大相关药物产能。一个月内,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日产量提升超4倍,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从6000万人份扩产到1.1亿人份,指夹式血氧仪日产量由11.5万部提升至25万部以上,有效缓解了供不应求的状况。此外,依靠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作,及时打通物流堵点卡点,全国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保障稳定。

  2022年底,面对感染人数激增,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全国重症病床由19.8万张扩充至40.4万张。在1个多月时间内,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五一”假期气象万千的发展景象,彰显出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映照着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抗疫3年多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中国经济砥砺风雨、韧性更足——

  2020年,疫情来势汹汹,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我国GDP增长8.4%,经济规模占全球比重超18%。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三重压力”持续显现,我国沉稳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划出一道“V”形复苏曲线,GDP增长3%,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2023年一季度,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GDP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四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不少国际组织和投资机构纷纷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强调:“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全年经济增长有望逐步回升,同时要看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下一步,我们还要坚定信心、抖擞精神,齐心协力加油干,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强产业、扩内需,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渤海之滨,大连科德数控生产车间里,一台台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正加紧调试。“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00%,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年中。”公司总经理陈虎表示,企业将追加投资,用于高端机床核心功能部件等的研发制造。

  青藏高原,海拔3400多米的甘孜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开工建设。“这是目前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特高压变电站,工程投资额超26亿元,建成后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约120亿千瓦时。”国网四川公司建设部主任冯翰说。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紧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经济运行将持续好转。

  ——深改革、促开放,推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拿地即开工!一期项目仅用20天,就拿到了用地证、工规证、施工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浙江浩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其海介绍,公司的智能电气控制系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6亿元以上。

  “我们将更加坚定地开拓中国市场。”乐金显示光电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厚格说,企业扎根广州17年,平均每6年就会进行一次显示生产相关的战略投资。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中国经济的活力将更充沛、空间将更广阔。

  ——稳增长、促就业,推动社会预期持续改善。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延续,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今年的扣除额预计达2000万元左右,我们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研发。”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这让江西郑顺环保助剂公司董事长郑立训倍感温暖。

  山西省将“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纳入省政府2023年民生实事,进一步拓宽灵活就业渠道,让零工等活儿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

  企业是创新主体,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月销售额10万元及以下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将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落实落细各项惠企利民政策,社会预期将不断改善。

  ——防风险、保安全,推动风险隐患持续化解。

  急诊、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前来就医的患者需做好个人防护……“五一”假期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没有放松疫情防控这根弦,医院诊疗秩序井然。为了应对假期期间可能出现的疫情,国家卫健委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同时做好救治床位和设备设施的准备。各地继续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了新冠相关药品、试剂、医疗设备等医疗物资的储备以及调配,保障可能的医疗救治的需求。

  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我们将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乘势而上、勇毅前行,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8日 18 版)
(责编:卫嘉、白宇)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