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总论坛在京举行

科技强国,奋斗有我。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总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从全国30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1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分别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乘风破浪的远航”和“跬步致远的超越”三个篇章进行展演,就我国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发表了精彩的策论,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貌。
这10名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不超过40岁,最年轻的选手年仅33岁,并且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取得了杰出的科技成就。
在论坛开始第一篇章的“永无止境的探索”中,来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侯素青带来了“我的宇宙大爆炸故事”的演讲。在演讲中,侯素青从浩瀚星空的神秘莫测引入,讲述了自己研究宇宙大爆炸核合成的缘起以及在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指引下攻克国际难题的经验故事。
来自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钟兴,讲述了“吉林一号”助力风险防范、参与灾害评估与救援的真实案例,并分享了自己从仰望漫天繁星到追逐“满天卫星”的探索与奥秘。
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〇六所的副主任臧金良用一张小小的芯片浓缩了实验室的全部功能,在演讲中展示了航天最基础的科研工作。他用自己的坚守助推着基础器件的研制与发展。
扬波大海,走向深蓝,这是一代代人从未停歇的追梦之旅。在随后的“乘风破浪的远航”篇章中,三位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筑梦深蓝,用科技创新成果奏响了“人海和谐美丽海洋”新华章。
来自中国船舶科学院研究中心的汤明刚副主任,生动讲述了在经过反复推演、重复论证,经历风雨等海上恶劣环境的考验下,“海上奇观”浮动基地建设的心路历程。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游伟伟教授,讲述了自己与鲍鱼的故事。从参与课题到找到方向,从培育新种到成功推广,游伟伟教授用实际行动攻克国内鲍鱼育种的卡脖子问题。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的总工程师秦宁用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唤醒了在场观众们对油田勘探的时代记忆。秦宁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石油工作者奋斗的青春,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观众。
在可预见的未来,各类核心技术将不会停止迭代的步伐。在总论坛的第三篇章“跬步致远的超越”中,四位选手将他们分别在铌酸锂太赫兹强源、类脑计算、数字医疗、算力网络等领域问道求真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徐徐推开了通往未来的科技之门,拓宽了观众们的想象空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吴晓君教授讲述了自己在研究铌酸锂太赫兹强源方面取得的突破和为推动太赫兹技术应用所作的努力,让在场观众感受到了百折不屈的科研韧劲,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李黄龙通过与“大脑”形象的动画小人进行互动,向我们展现了类脑计算对于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作用。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吕珑薇在对“口腔”的概念进行拓展延伸中,讲述中国特色和远见的中国口腔医学,在查找资料、反复尝试、协同合作中实现了先进的4D打印技术,向大家展示了数字医学与再生医学创新转化的神奇奥秘。
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兼计算技术中心主任刘景磊以AI的现实应用为基础,分享了算力在专业技术、产业研发等方面的突破。
论坛邀请了“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中核集团总工程师罗琦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院士,行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教授,中海油首席科学家谢玉洪院士,中科院植物生理学家种康院士,著名朗诵艺术家陈铎先生担任评委。
评委专家们认为,选手们演讲主题囊括了从宇宙到海洋到地下,从农业育种到人民健康,类脑计算、网络算力,太赫兹,都是最前沿的科技,践行了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的要求。同时对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如何布局高等教育,如何建造科学大平台,大科学装置,进行产业化研究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