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为“一带一路”筑起音乐之桥
堪称“天书”的古谱被破译后,从无声的壁画中“复活”,再以敦煌壁画仿制乐器演奏,丝路千年古乐从此重生,历史与艺术开启一段奇妙的对话之旅……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范乐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向记者介绍了丝路妙音——敦煌古乐“重生”的奇妙故事。
“乐团在1982年赴法国演时,甘肃省歌舞剧院时任院长、著名敦煌学学者席臻贯先生在巴黎国家博物馆偶然见到编号为P3308的古谱。当时,无人能破译古谱,也称之为‘天书’。”范乐介绍。
“席臻贯院长倾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发掘,把古谱破译出来。古谱的破译,当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范乐说。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一代代学者对敦煌乐谱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解译和研究,席臻贯先生是其中之一。他解译的25首敦煌古乐谱,让敦煌壁画里的恢弘盛大的乐舞场面生动、真切、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以敦煌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富矿,为“一带一路”架起音乐的桥梁。古谱从尘封千年的壁画中醒来,走上国际舞台,丝路古乐奏响“一带一路”新乐章。据介绍,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已在以色列、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奉献过精彩的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丝路花雨》等舞剧唱响国际舞台,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我们要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敦煌故事,这样才能让各国民众对敦煌文化产生兴趣,更好地促进交流。”范乐表示,“乐团每到一个国家,都会用民族乐器演奏当地有名的民歌。音乐响起,观众们肃然起敬,有时候甚至全体起立合唱,一下子就会拉近距离。”
古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有一次赴非洲演出,与当地同行共同演绎一首乐曲。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对方国家的乐器,虽然只有短时间的排练,但我们仍然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演出。这让我们感觉到音乐的神奇,音乐能让人产生共鸣。”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副团长何静对类似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们所到之处,外国观众对敦煌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的排箫、莲花阮、凤首阮等乐器,对外国观众来说非常新奇。作为扎根在甘肃的乐团,我们要发挥自己特点,要挖掘更多的敦煌的文化富矿,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
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在保护传承中实现创新,通过创新来促进文化交流,让丝路遗音穿越千年时光重现光彩。
“为演出需要,乐手们也会学习库步孜、冬不拉、热瓦普、萨塔尔等民族乐器。早在1979年,我们在《丝路花雨》等曲目中就引入了西洋管弦乐器,使之与民族管弦乐器相融合,让人耳目一新。”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首席张涛向记者介绍。
传承是最好的发展。在甘肃,传统的民族乐器对青少年来说并不陌生。“甘肃省很多学校有民族乐团,都会通过展示、比赛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我们乐团也会利用暑假期间走进校园,通过巡演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喜爱民族音乐。”张涛说。
作为西北地区建制最全、人数最多、最具有敦煌特色的民族管弦乐团,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希望以音乐为桥梁,为促进“一带一路”民间交流做出更多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