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孔院”院长刘素玲:留恋播种汉语之花的这段美好时光
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朱虹、邓洁)在美丽的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中心,繁华的步行街对面就是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和国汉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白大孔院”)。校园入口处的孔子铜像,是明斯克市一道夺目的人文景观。
白大孔院成立于2006年7月5日,2009年11月由大连理工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合作共建。这里为许多当地热爱中文的人提供了学习机会,已从原来一名教师几个学生的小小课堂发展到拥有4个标准化孔子课堂、6个教学点以及3407名注册学生的白俄罗斯最大的汉语教学机构。17年间,共有15000名学员在孔院本部及下设课堂学习,收获了无数好评。
“这是我第二次任职白大孔院的中方院长。上一次卸任后,以为很难再有机会回到这里。”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的副教授刘素玲是一名地理学博士,她原本主攻的是科研与教学,因为来白大孔院任职,从此改变了事业发展的重心。“2019年我再次接受任命,担任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和国汉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后,明白这里与我已建立深深的情感连接,我在其中深感骄傲与责任。”
两次任职,心境却截然不同
走进白大孔院中方院长刘素玲的办公室,房间干净、整洁、有序,但并没有特别的布置;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半面墙的课程表,孔院毕业生送给她的画,获得的奖状,还有中国地图、白俄罗斯地图与世界地图。这一切,连接着过去的她与现在的她。
“办公室最多的是文件和一些书籍,并没有特别摆放什么。关于中国的文化元素,在外面的陈列区,老师们用了更多的心思去布置。”刘素玲接受记者采访那天,正好是她50岁的生日,桌上摆着孔院老师们为她准备的鲜花还有蛋糕,她还特意穿了中国红的西装,“这里工作环境温暖、善意、热情。”
2012年3月8日,刘素玲刚到白俄罗斯任职后,赶上了当地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样的热情让她记忆至今。“他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送了我玫瑰花。那时国内还没有收到过这样的节日礼物,让我一下子放轻松了不少,毕竟刚来孔院工作的时候是懵的。”
从教学工作到孔子学院的管理者,对于刚任职的刘素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身份转变。“3月正好是需要做预算和年度任务安排计划的时候,当时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刘素玲说刚接手工作时,虽然没有太强的意识,但理科的教学思维、实验思维帮助了她,很快就分解目标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挑战。“曾经在俄罗斯留学,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这是学校派我来的关键因素。我也很想回馈学校的培养。”
“第一步,严格按照孔院总部制订的任务框架来逐步推进,但很快发现因为时差和办事风格不同,我在这当中扮演的沟通角色、决策角色,远比想象中的更复杂。”刘素玲意识到,她要推动更多适宜当地的教学项目顺利落地,这与过去的教学工作完全不同。“虽然白俄罗斯教育部一直在努力培养中文教师,但由于工资低等原因,中文教师数量不足,所以很难为本地培养更多的中文教师。直到2016年,孔院的白方院长托济克教授的到来,促使白大孔院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托济克的积极推动下,针对白俄罗斯汉语教师严重不足、中小学教师工资低很难留住汉语好的人才等问题,托济克教授提出了“将白俄罗斯中小学现有的其他语种外语老师择优培养成为汉语老师”的解决方案。“这大大推进了白俄罗斯汉语教学及孔子学院的体系建设,还为孔子学院发展提供了场地、师资、经费等多方面的重要保障。”刘素玲说,在明斯克工作期间,儿子决心来白俄罗斯读高中陪伴她,给予了她很多安慰。很快,时间到了2017年9月,刘素玲结束了在白大孔院的第一次任职,她可以回家了。“回去以后,我踏踏实实睡了十天,太开心了。”
2019年3月,刘素玲如愿通过了外交官的考试和培训,接到了外派的实习通知;然而,与此同时她也接到校方的另一个消息:“白大孔院需要你,学校派不出更合适的人了,你还得去任职。”
同一天的两个消息,让本来准备开始新生活的刘素玲陷入了沉思。“50岁以上就不能继续考取外交官了,如果我再去孔院任职,回来以后就会错过自己的外交官梦想,这是矛盾的选择!”
“刘老师,我们很期待、也很需要你回到白大孔院。老朋友托济克院长也热情的邀请我。”陷入纠结的刘素玲,最终选择了回到白俄罗斯任职。“两次,心理差别很大。第二次,大家的热烈欢迎和迫切需要非常触动我,就连丈夫都劝我说,孔子学院需要你,这是值得去做的事业。”
两次合作,彼此已是最好的伙伴
2019年9月,刘素玲再次回到白俄时,老朋友托济克院长给予了最热情的欢迎。她说,托济克院长本人所给予她和中方团队的极大支持,是最让她感动的。
“我在白大孔院先后工作了近10年,很多白俄朋友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友好,真诚、善良、平和又很优雅。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孔院的白方院长托济克教授。”刘素玲坦言,“托济克教授谈起中国的历史、文化、现代经济发展成果如数家珍,应该说他对中国的了解比很多中国人还深入,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他是我接触到的外国人中,最热爱和了解中国的,没有之一。他在白俄罗斯积极推进汉语教学及孔子学院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白俄宣讲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响应者和推介者。”
最让刘素玲敬佩的是,74岁的托济克教授是白大孔院每天最准时上班的人,并且是上班最早的人。“他想方设法推进白俄罗斯的汉语教学。而且他不是只提建议,是从设计到实施全过程一直投身其中,全程在线。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学这两门课,他都亲自授课,并持续更新课件,希望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听。”
刘素玲说,每年的本土教师班学员从招生到毕业全过程都是托济克教授在管理,全都亲自把关,即便是本土教师班的老师们毕业之后,他仍继续跟老师们保持联系,帮助大家解决在汉语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保证汉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托济克教授的带领下,2019年,白大孔院被孔子学院总部授予‘示范孔子学院’称号,这是极大的鼓舞,他用超凡的忘我精神和工作热情点燃着每一位孔院人。”
“她是非常优秀的合作者,为白大孔院的发展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谈及刘素玲老师的工作,托济克教授眼神中也是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她很了不起。”
“刘院长注重鼓励自主,培养教师们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老师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在白大孔院的中文老师马莉娜眼里,刘素玲给予了年轻教师很多的鼓励。
今年9月11日,刘素玲获得了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部荣誉证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校长安德烈·科罗尔教授为其颁奖。这份荣誉证书,是为了表彰刘素玲院长多年来在白俄罗斯勤勉认真的工作以及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证书应该是属于孔院的,这也是对所有老师的认可。”刘素玲非常珍视这份荣誉,她希望自己能像托济克教授一样永远保持热情。“目前孔院有31名中国老师,15名白方老师,差不多是2:1。几年前,我们孔院的老师还全部都是中国老师,随着对本土教师的培养,相信这个比例会逐年降下来,最终变为本土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在采访中,我们问她:如果有一天离开白俄,最留恋这里的什么?刘素玲说,自己会非常留恋白大孔院良好的工作氛围,留恋学员们带着白俄口音的读书声,留恋跟中白方教师们一起奉献爱与青春、播种汉语之花的这段美好时光。
(责编:孙红丽、吕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