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精准支撑防洪避险 “三道防线”拱卫海河流域防汛安全

欧阳易佳
2024年06月12日13:36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2023年的7月,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这场几十年不遇的洪水对京津冀的防洪带来了极大考验。

水旱灾害防御是水利部门的天职,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北京的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情况如何?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是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据悉,目前,北京已完成永定河官厅山峡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工作。

第一道防线:防线外推,延长“云中雨”预见期

在靠近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水文站,一座新矗立而起的“铁塔”引人注目,为百年水文站平添了新的“耳目”。

“大家现在看到的45米高塔上正在运转的设备,正是此次建设的相控阵型测雨雷达,雷达每40秒扫一圈,可不间断地输出分钟级的实况降雨数据”,北京市水文总站副主任杜龙刚说,“它和官厅山峡区间白草畔、东大坨的另外两部测雨雷达组网应用,共同构建覆盖永定河流域北京段的‘云中雨’监测体系。”

针对“云中雨”的雨水情监测预报正是北京科技防汛的“第一道防线”,它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加降雨预报模型、产汇流水文模型、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组成,这一套组合“武器”可实现“云中雨”监测预报并延伸产汇流及洪水演进预报,有效延长降雨预见期。

北京今年首次布设了测雨雷达并已组网应用,可以实时输出30米×30米网格的降水实况数据和3小时临近预报成果,对重点地区的降水强度、降水结构、降水变化趋势可进行连续较高精度、较高分辨率的监测,与11部气象雷达协同应用、互为增益,实现了流域“云中雨”探测预报高精度、全覆盖。

第二道防线:聚焦难点,提升“落地雨”计算能力

在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一条山洪沟道从村中间南北向穿过,乡村的院墙也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整,一改去年洪灾后的模样。

在沟道旁,北京水务部门建立了山洪现地声光预警站,站点上面摄像头、太阳能板、水位监测设备等一应俱全,可以实时传输雨水情监测数据,实现雨量水位超阈值分级预警。

雨水情监测预报的“第二道防线”由雨量站加产汇流水文模型、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组成,实现“落地雨”监测并延伸产汇流及洪水演进预报。“官厅山峡区域雨量站从原有29站增加至256站,实现10平方公里及以上流域、山洪灾害高风险区、行政村全覆盖。”北京市水文总站副主任王亚娟说,北京整合了水务、气象等多部门资源,加密布设雨量站,填补暴雨易发区的监测空白,确保“落地雨”测得准、量得稳、传得快。

第三道防线:需求牵引,织密“河中水”监测网络

与官厅山峡区域雨量站有着同样追求的门头沟区陇驾庄水文站,将“测得到、测得准、抓得住、报得出”的目标赫然写在了单位院墙上。

雨水情监测预报的“第三道防线”由水文站加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组成,实现本站洪水测报并延伸洪水演进传导预报。

针对去年洪水期间卢沟桥三家店区间产汇流规律出现较大变化情况,北京加密建设了5处水文站,实现卢沟桥三家店区间沟道全覆盖。此外,全市新建90处专用水文(位)站,将304处水文站提档升级为堡垒站,组合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结合传统监测手段,有效提升“河中水”预报精度,形成了托底保障。

“我们利用测雨雷达生成的‘云中雨’监测预报信息,结合地面站落地雨监测信息,逐15分钟驱动北京模型进行沟道产汇流及洪水演进分析,滚动生成监测预警。”北京市水务应急中心副主任潘兴瑶表示,全市围绕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构建“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三阶段递进式预警体系,实现预警全覆盖和预警叫应闭环管理。

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正在成为我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水利部指导各地加快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强化“四预”措施,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责编:杨曦、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