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换帅:从郭树清时代到肖钢时代--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股票频道

证监会换帅:从郭树清时代到肖钢时代

朱宝琛

2013年03月23日09:30    来源:证券日报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3月17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召开干部大会,中央决定,肖钢任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随后,卸任后的郭树清到山东任职。郭树清作为雷厉风行的改革派,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着眼市场长远发展,连续推出了70余项政策措施。接任的肖钢则早有金融“少壮派”之称,被认为务实干练。而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关头,亟待提振信心,鼓舞士气。本期《财经人物》特对两位掌门人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证监会新掌门肖钢:坐上火山口的“少壮派”

  3月17日,刚刚卸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肖钢履新,作为证监会第七任主席,迅速成为业界关注和谈论的焦点。肖钢将带领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何方,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真正关心的问题。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于市场的担心,肖钢似乎早有准备,上任之时即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这表明,肖钢不仅不会放慢改革步伐,相反可能会“甩开膀子”,大力度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带领资本市场走向改革“深水区”。

  肖钢与前任主席郭树清的经历有着惊人的一致:在担任证监会主席前,都在银行系统担任高管,但都无证券行业经历;但同时,又都属于有市场经验的实战派官员。

  重整信托业:稳健+实干

  现年55岁的肖钢,被称为金融界的“少壮派”,是五大行及“一行三会”领导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同事曾如此评价他:年轻、稳健、实干。也有央行官员称,虽然肖钢行事稳健,但并不乏改革创新之举,其思想开放之程度、断事之魄力亦非比寻常。

  中组部对肖钢曾有如此评价:“年富力强,处事果断,作风朴实,熟悉宏观经济和金融业务,有改革创新意识,善于研究问题,组织和协调能力强。”

  肖钢36岁时,成为当时央行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一时备受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肖钢的金融生涯始于1981年,这一年他进入央行工作。1989年,肖钢开始担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4年到1995年,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1996年,重回央行任行长助理;1998年10月升任副行长,同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国投事件发生后,肖钢曾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致力于广东省金融业重创后的修复工作。对其任内作为,外界评价为“成效显著”。

  在担任央行副行长期间,肖钢在对信托公司实施整顿、撤销、合并、重组的工作进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他同时还参与促进《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这两部法规的历史作用是: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更加有法可依。

  中行股改:展现铁腕

  2003年是肖钢履历的关键年之一,年仅45岁的肖钢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危机重重时受命,出任董事长。

  2004年,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银行作为首家试点银行,掀起了银行业整体改制的浪潮。肖钢正是这一改革的直接推动者。

  伴随中行股份公司的诞生,各界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这些早期的质疑主要源自2003年底中行和建行同时获得225亿美元的财政注资。外界之所以担心225亿美元注资难见效果,是鉴于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对四大银行补充资本金,当它们的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8%之后,有些银行出于增大分母、稀释不良贷款比率的动机狂发贷款,导致资本充足率又很快下降。随后的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给信达等4家资产管理公司,这在当时被称为“最后的晚餐”。

  对此,肖钢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就是“以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来制约资产业务的发展;实行不良贷款的实际拨备制;新增公司贷款原则上从二级分行的授权集中审批上收到省分行和总行两级来集中评审”。由于银监会对上市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方面均有要求,中行2年后成功上市,证明肖钢的谋划不仅超前,而且扎扎实实的落实了。

  2006年,在肖钢的带领下,中行成为首家在内地和香港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当时全球股市一片惨绿,要想成功发行并且获得一个好价格,特别需要向境外投资者讲述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肖钢务实的态度、流利的英语、自如的应对以及经典的微笑都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业界人士称,中行IPO之所以获得国际投资者如此高度的认可,与肖钢的临场表现不无关联。肖钢并无海外留学经历,但在路演时,却用流利的英语与时任高盛负责人的保尔森侃侃而谈,这对中行的国际化形象颇为加分。

  熟悉肖钢的人说,肖钢学习能力强,其英语表达能力一度也令中行内部人士颇感意外。

  实际上,在中行内部,对这位平时行事低调的老总都有好评。他的勤奋和严谨,让每个人都深深折服。

  从改制到引入战略投资者,再到H股和A股上市,期间的路并不平坦,但是肖钢凭借其“铁腕”风格扫除了重重改制障碍,用3年时间完成这一系列艰难的改革。

  业内人士评价他这10年来取得的成绩,首当其冲的就是把中行高企的不良率打压了下来,从当初的40%左右压至如今的不足1%。作为中国金融业唯一的“百年老店”,在肖钢的带领下,已经跻身跨国大行之列。

  到2012年底,中行海外机构已覆盖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全球36个国家;并通过中国业务柜台在阿曼、秘鲁、加纳、土耳其、乌干达和芬兰等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与近1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余家外国银行建立了代理合作关系。

  2012年,中行迎来百年大庆,并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再次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连续两年成为新兴经济体中唯一入选的金融机构。

  坐上火山口的“少壮派”

  业内资深人士称,每一届证监会主席在任期内其实都不轻松。郭树清如此,肖钢也如此。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因为在中国,证监会是政府部门中公众关注度最高的一个部门。证监会主席这个职位,一直被市场称为“坐在火山口上”。

  对于肖钢而言,如何执掌证监会无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调整及挑战。

  翻阅肖钢以往的公开言论,对资本市场治理也有涉及。例如,2011年2月,他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国内资本市场2011年可能没有大的趋势机会,很可能体现为震荡市,但有结构性和阶段性机会,更多地需要采取精挑细选和相机抉择的策略。

  同时,肖钢对债券市场也十分关注。在2012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中日企业家交流会上,肖钢表示,各国应高度重视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亚洲债券市场也应该创造更加灵活的投融资方式,提供多种期限的债券投资工具,以吸引区内各国的外汇储备和民间储蓄。

  当然,肖钢更熟悉的领域是他任职多年的银行业,近两年他关注和思考的重点亦在银行业的发展与改革。目前热议比较多的,是肖钢去年底在《中国日报》发表的有关影子银行的英文稿件,其认为银行的“资金池”理财产品,是采取“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他认为,为防止中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或区域风险,必须更多地关注影子银行,并加强对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业界一些人士认为,这表明肖钢是一位注重风险的监管者,这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这个风险度比较高的市场,是很需要的。

  虽然从银行转战到资本市场,但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以肖钢对金融业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银行业管理经验,以及他稳健、实干的作风,他会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资本市场的未来改革值得期待。

  但是,摆在肖钢面前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第一个难题就是IPO重新开闸和改革这个棘手问题。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市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却又是一个直接涉及市场公平与投资者信心的大问题。

  目前,对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形成了共识,即以严格持续的信息披露为核心,减少监管者的价值判断。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IPO堰塞湖成了令投资者担忧的难题。何时重启已经实质性暂停的IPO?下一步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如何延续?都在考验新掌门人的智慧。

  除了发行体制改革外,退市改革也面临如何常规化的考验。2012年最终实现退市的只有两家公司,这无疑与市场的预期有着巨大的落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市场的信心。

  业内人士表示,在新退市制度安排中,暂停上市的复牌标准偏低,同样,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标准也很低,这一点很令人担忧。“这些标准过低的条款是否会导致新退市制度再次形同虚设?”可见,如何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是肖钢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自从经历了2009年的短暂上涨行情之后,A股市场在此后长达3年的时间里一蹶不振。直到去年12月上证综指跌破2000点,创下了近4年来的新低,投资者信心跌至谷底。尽管去年底到今年以来,A股指数有小幅回升,但信心并未得到彻底修复。如何挽回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让A股市场走出单边下跌的阴影,是任何一位掌门人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谓“不以股指涨跌论英雄”,事实上也是难以成立的。

  难题很多,答案待解。但是,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更多的投资者对新掌门人寄予厚望。他们表示,肖钢既往形成的稳健、实干作风,应当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新气象;从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的部署和保持政策连续性来考虑,肖钢的既往履历很有优势。

  506天执掌证监会郭树清抓住“三条线”

  ■本报记者朱宝琛

  2011年10月29日,郭树清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一职;2013年3月17日,郭树清离任。总共506天,郭树清成为历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中,任职时间最短的主席。

  回顾他在中国证监会的506天,“改革”二字贯穿其中:强化上市公司分红、积极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完善退市制度、掀起IPO财务核查风暴……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迅速掀起大范围治理改革高潮。

  据统计,郭树清主政证监会期间共推出了70余项新政。市场惊叹于各种新规、新政的快速和全方位,称之为“郭氏新政”,而郭树清亦被称为大刀阔斧的改革者。

  有人说,郭树清在任内的506天里推出的各项制度规则以及专项工作,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也有人说,这17个月内推出的这些制度,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考验。不管哪种说法,有一点不容置疑:郭树清推出的这一系列改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让资本市场更加具有投资价值。

  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这些“新政”,会发现主要贯穿三条主线:价值投资、找钱和诚信。

  价值投资:

  改变“重融资轻回报”局面

  郭树清上任伊始,就烧了四把火,其中之一是注重对投资者的回报,力图改变A股市场“重融资轻回报”局面。

  这主要体现在强化上市公司分红。

  2011年11月9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证监会将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11月10日和11日,就有5家公司在IPO招股说明书中作了分红承诺,可谓雷厉风行。此后,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

  “红利是投资者回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股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市场正常运转的基石。”郭树清曾这样表示。

  统计显示,2012年,境内上市公司实际现金分红达4772亿元,同比增长22%。

  分红只是一方面。郭树清在任期间,还一直尽力推动对投资者的保护。

  2011年底,致力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投资者保护局正式成立。作为证监会内设机构,投保局负责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监督检查、考核评估。此后,中证投资者发展中心完成注册。该中心将可以买入股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并代理投资者进行集体诉讼。

  郭树清亦在多个场合对投资者保护工作作出表述。

  “就像游泳,有深水证的适合在深水区游泳,没有深水证的就在浅水区游泳。”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郭树清如是表示。他认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首先信息要透明;其次要提倡区别分类,即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此外,2012年郭树清还六次到九个省市进行了密集的调研。在这些省市调研期间,郭树清以及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对投资者和其他市场主体提出的意见、建议给予了积极回应。

  郭树清任期内,果断推进退市制度的完善,终结了股市“不死鸟”现象。

  2012年5月20日,深交所正式发布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并自当年5月1日起施行;6月28日,上交所发布《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12月24日,深交所上市的两只股票*ST炎黄和*ST创智股票恢复上市申请事项未获得审议通过,将终止上市。

  郭树清治市的一条最重要的主线,就是奉行价值投资理念。

  2012年7月,郭树清到重庆调研,在与投资者交流过程中,希望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并鼓励他们有朝一日争取成为中国的巴菲特;2012年9月,在与机构负责人座谈时,郭树清希望各类专业机构秉持价值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和维护投资者利益贡献更大的力量。此外,他还多次提及培育多元化投资群体,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等相关话题,力促股市价值投资。

  而在郭树清一系列新政的推动下,A股的投资价值也正日益体现。统计显示,郭树清在任期间,A股市盈率从其上任前的12.18倍降至11.72倍,而更具投资价值。

  四处“找钱”:

  力促长期资金入市

  有人戏言,郭树清的任期内,就是不停“找钱”。

  这不无道理,其中最好的体现,就是多次“喊话”,力促各类长期资金入市。

  “以美国为例,尽管经历了世纪性的金融危机,目前全部养老基金仍然高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1倍,另外还有国家政策鼓励的个人养老储蓄计划资金4万亿美元。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互惠互利、共同促进的效果非常显著。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稳定坚固的经济金融关系,在这个领域我们应当也能够大有作为。”

  “有一种误解,以为社保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主要有利于股市,甚至是为了‘救市’,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离开股票和债券市场,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很难实现,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经验。”

  “保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应当科学合理、集中专业地投资于资本市场,并且应当是组合投资,不仅是投资于股票市场,更多是投资于货币及债券市场。”

  “要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支持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

  而在郭树清一系列的“喊话”背后,长期资金也正陆续进入资本市场。以QFII为例,统计显示,到2012年底,共有207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2012年新批准的为72家,占QFII总数的35%,同时,也是2011年29家的近2.5倍;在规模上,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累计获批额度突破了400亿美元关口,达到408.35亿美元,其中2012年批准158.03亿美元。

  这与监管层修改QFII法规、大幅降低申请门槛密不可分。

  RQFII方面,目前已经有26家机构获得资格,合计获批投资额度700亿元人民币。

  此外,去年3月份,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行广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00亿元的结存资金。

  对于蓝筹股,郭树清也曾多次力挺。与此同时,监管层还出台了多项政策为蓝筹股行情护航,这些举措对市场健康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都有利于蓝筹股。

  诚信建设:

  让资本市场基石更牢固

  “小偷从菜市场偷一棵白菜,人们都会义愤填膺,但如果有人把手伸进成千上万股民的钱包,却常常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内幕交易的实质。”郭树清的“小偷偷白菜论”,目前依然为业界所津津乐道。

  我们看到,郭树清在任期内,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打击力度,并全面强化对失信主体的诚信约束和惩戒。

  与此相对应的是,郭树清几乎掀起一场监管风暴。不少积压多年的证券操纵、造假欺诈、内幕交易、“老鼠仓”等大案重案被查处,一批资本市场的“害群之马”被陆续揪出。

  统计显示,2012年,证监会共受理证券期货违法违规线索380件,新增案件调查316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33件,对195名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

  如果说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是为资本市场发展扫清障碍。那么,郭树清掀起的IPO财务核查风暴,与其说是为了疏导IPO排队企业的“堰塞湖”现象,倒不如说是为了推进IPO企业的诚信建设。

  对于涉嫌造假者,证监会的表态是:只要申报文件存在信息披露问题,就要追究责任,撤IPO申报材料是企业的权利,但不能免除该负的责任。

  提到IPO,就不得不提在郭树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推出的众多改革中的其中一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人这样评价:新股改革的核心就是重塑资本市场的诚信体系,让投资者认可,让投资者信服。让诚信者得到溢价,让失信者受到严惩。

  而这在上一轮的改革中也有所体现:发行人作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必须始终恪守诚实守信的行为准则;保荐机构应遵守业务规则和行业规范,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加大对财务虚假披露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诚信问题,他曾这样表示,当前市场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问题,有些方面还比较突出。对于一些上市公司其大股东开“空头支票”、不兑现承诺、不履行义务、寻找各种借口逃避承担责任的严重失信行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应该说,“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市场氛围,将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的诚信水平,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杜燕飞、吕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