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比较/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张欣然
距离6月1日尚不足10天,券商资管便可正式向监管部门提交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申请。这意味着,发展10余年的券商大集合理财产品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转而由券商管理的公募基金产品所取代。
公募基金业务申请大限临近,各券商对此所持态度不一。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由于目前券商公募基金业务实施细则尚不明朗,多数已经符合硬条件的券商只待发令枪响后便可提交申报材料;那些未达到“20亿门槛”的小券商则忙于冲规模,期待能在开跑前抢到一张入场券。
大券商等细则
自6月1日起,券商大集合理财产品将停止,取而代之的是与基金相同的公募产品。根据证监会今年2月18日颁布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证券公司如果符合资产管理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者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低于20亿元、成为基金业协会会员等多个条件,便可申请开展基金管理业务。
对此,记者采访多家券商资管后发现,大小券商目前对于公募基金业务反应不一。由于目前监管部门除公布券商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硬指标要求外,并未出台相应业务实施细则,因此已经达到上述要求的券商,仍需等待实施细则的发令枪响。
“公募基金业务是我们期盼了多年的,当前业务已触手可及,但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上海某大型券商资管人士透露,由于目前券商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具体实施细则尚不明朗,因此该公司目前能进行的只有扩充投资团队以适应新业务,至于产品设计等方面还难以着手准备。
“目前就连申请材料应该提交的具体部门都还不清楚。”一家券商集合理财资产净值超过40亿元的资管负责人称。
东兴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汪乐平表示,“公司取得公募基金业务资格不会有太大问题,但目前缺少业务实施细则,也就难进行细节方面的准备。”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5月21日,券商集合理财资产净值超过20亿元的券商共计35家,其中,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11家券商集合理财资产净值超100亿元。而国元证券、国联证券集合理财资产净值需增加近1亿元方可达到“20亿元”的硬性要求。
小券商冲规模
与多数已达标的大券商相比,小券商则为了冲规模而忙于发行新的集合理财产品,希望能在大集合停发前抢到一张公募基金业务的入场券。
“现在不冲规模,以后大集合关了再想冲规模就更难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小券商资管负责人如是说。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称,由于当前公司在产品创新、投研能力、销售渠道上已经和大券商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此次在公募业务上再慢行一步,以后与第一梯队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不管怎样,当前要做的是先把规模冲上去,再争取公募牌照。”
今年3月份以来,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逐月递增的态势中,或可窥见券商的发力“冲规模”意向。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5月21日,今年以来共有656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被推向市场,占去年全年发行总数的2.92倍;从去年月均不足20只猛增至今年平均每月发行131只。其中,2013年1月份共发行集合理财产品98只,2月受春节休假影响共发行63只,3月份以来,更是连续刷新发行数量纪录,分别达到了135只、151只和209只。
“对券商而言,公募基金比大集合产品在发行和销售方面更具吸引力。”东方证券证券行业研究员王鸣飞认为,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投资门槛更低,投资者购买更加便捷,此外,发行公募产品还可通过媒体等公开渠道进行宣传。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