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影响正慢慢淡去,然而,对于此事的反思却远未结束。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认为,这是一起极端个别事件。显然,将“乌龙指”当作偶然事件的定性,并不利于及时消除风险萌发的土壤,不利于防范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我们知道,但凡“黑天鹅”事件都是小概率,但其带来的破坏力却极为巨大。就此次光大事件看,虽然谈不上造成了重大系统性风险,但在一连串看似“意外”的背后,却可能存在深层次原因,需要加以关注、分析,并及时排除隐患。
仅仅70多亿元的交易,就在数十万亿市值的市场中掀起惊涛骇浪,是最大的意外。的确,在股市中,个股操纵并不少见,但要操纵大盘,似乎不太可能。这次事件却让我们对现有指数的抗操纵性有了新的认识。从调查情况看,光大证券是无心之错,并无操纵市场的故意。然而,它却揭示了这种可能性——如果有人刻意操纵如中国石油、工商银行等总市值巨大、可自由交易市值很小的股票,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控制上证综指的效果。作为股指期货标的的沪深300指数虽是以自由流通市值为权重,稳定性相对较好,但从这次事件看,指数之间不可避免会“传染”和联动。因此,如何增强指数编制的科学性,提高其抗操纵性,并完善现货和期货间跨市场的监管,已是较为紧迫的问题。
问题发生在光大证券这样的“正规军”身上,也让人颇为意外。事件发生前,券商尤其是大券商,给人们的印象是资本充足,流动性充沛,风控体系健全,业务运营规范。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光大证券在内控机制、风险意识等方面的诸多缺陷。这也不免让人心有疑问: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行业普遍问题?还有多少“隐而未发”的风险点?无论是监管者还是证券行业自身,恐怕都需要一个仔细的排查,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答案。
事件发生后,振荡波传播速度之快,同样是一个意外。我们看到,当交易出现异常后,各种传言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迅速传播,甚至一些专业投资机构也成为传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由于这些传言的鼓动,指数仅在十几分钟后就出现了二次拉高。正是这波上涨,吸引了大量散户跟风,与指数的瞬间异动相比,对投资者造成的伤害更大。事实上,就此次事件的处置而言,相关方面的反应速度并不慢,只是没有跟上传言的扩散速度。这也提醒我们,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紧急事件时,监管只有实现更快速反应,才能有效控制其负面影响,从而更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意外之中有必然。从直觉上判断,经过多年发展,A股市场各项制度已相对完善,市场体量也十分巨大,似乎不太可能发生大的系统性风险。然而,此次“乌龙指”事件却真真切切提醒了我们,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有时超出想象。即使是在成熟资本市场,一个意外事件造成巨大冲击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号称“百年老店”的金融机构,也会因为一次“偶然”而顷刻崩坍。意外或许不常有,但警惕之心应常存。在资本市场的创新过程中,不能存在侥幸或者“差不多”的心理,必须慎之又慎,在制度设计上留出足够“安全冗余”,才能杜绝风险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