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证报资讯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8日,2014年度分配宣布或已实施“高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10送转10以上)多达316家,其中10送转15以上的有66家、10送转20以上的有11家,可谓“史上最慷慨一季”。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推出“高送转”方案的公司中,不乏运营有方业绩突飞猛进从而通过高送转高派现回馈投资者的,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希望通过高送转刺激股价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公司,而这种高送转在股价爆炒后留给投资者则是一地鸡毛。对于此类高送转,投资者应抵制其诱惑,以免陷入被套之惑。
高送转“大年”
整体而言,相较于往年,2014年度抛出高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不仅数量大幅增加,同时高送转方案“规格”较高,甚至于“10送转10”已沦为普通方案。在截至4月28日已宣布或已实施“高送转”方案的316家上市公司中,按照申万的行业分类,计算机行业的公司多达42家,再依次是医药生物、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电子类公司。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高送转公司较多集中在新兴产业和中小板、创业板。
对于这种行业分布情况,市场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在主板市场中,传统行业的公司占多数,有条件实施“高送转”的相对较少;而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属于新兴行业的高成长公司相对更多,且新上市公司较多,股本规模小而资本公积丰厚,实施“高送转”既有动机又有条件。从过去几年看,对于处于高速成长期的新兴行业中小规模上市公司而言,高送转也的确是其扩大市值规模进而借助资本市场快速壮大的利器。
不过,2014年大盘蓝筹公司实施高送转的也不少,如中国平安的利润分配方案即为“10转10”。而从A股市场的历史来看,以往大盘蓝筹公司的利润分配主要以现金分红为主,送转股只是一种点缀而已。
此外,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在高送转公司中仅涉及实施股本转增的公司占比超过九成,涉及送股的公司为37家,而全部为送股的公司仅有3家。
上市公司高比例转增须以资本公积为基础。理论上,只要公司每股资本公积高于1元即有10转增10的可能,符合这种情况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尤其是对次新股而言,在首发上市过程中其所募资金绝大部分记入资本公积,因而有充足的“底气”实施高转增。
不同于转增的是,送股需要公司有优异的业绩条件作为支撑,且公司需要为送股代替投资者进行缴税,而高转增只需资本公积高即可,并无业绩要求,故操作相对容易。
对于送还是转的选择,资深市场人士认为,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上市公司选择转增股份,提高公司资本化率,留存利润,有利于公司在新的经济转型中有更多资本去抓住新的机会,同时也表明公司对业绩的持续增长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一些次新股目前存在股价高、股票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也可以通过“高送转”降低股价,增强公司股票的流动性。
对于高送转概念,A股市场中的投资者历来“情有独钟”,而2014年度的“高送转”行情又较往年来得更早。2014年11月11日,沪深两市首个抛出“拟10转7派4至5元”分配预案的大富科技在当日逆势涨停。随后,一大批次新股也开始受到资金追捧押注高送转。至今,实施方案较早的部分公司已开始了填权行情。
背后动机须洞察
在波澜壮阔的“高送转”行情中,一个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目前,在A股市场以转增股份为主的利润分配数字游戏,貌似慷慨回馈股东,实则不少意图在于抛出方案后炒高股价从而有利于大股东以及各类解禁股份顺势减持。
如此经久不衰的戏码在今年的市场似乎愈演愈烈,已经有*ST海润因此碰触红线,相关人员被上交所公开谴责,江苏监管局已立案,将进一步查明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罚。
记者梳理后发现,不少公司在高送转背后隐藏着强烈的减持冲动。根据上证报资讯不完全统计,316家抛出高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中,有186家在今年有大批解禁股份即将或刚刚解禁上市流通。其中,增发A股配售上市的有48家,延长限售锁定期限解禁上市的有5家,股权激励限售流通的有33家,发行前股份限售股份解禁的则有100家。
从目前来看,上市公司的大比例高送转,对其大小非股东而言是“馅饼”,但对中小投资者来说却可能是“陷阱”。如推出10转增20股的赛象科技,在股价一路大涨中,大股东不断减持,根据计划其减持目标高达57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8.76%。再如*ST海润抛出“10转20”高送转方案后,股东大量集中减持,紧接着在交易所规定内的最后一天披露2014年业绩约为亏损8亿元,市场为之一片哗然。
市场人士提醒投资者,应该认识到,高送转之前受市场追捧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A股“分红少融资多”的陋习,现在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高送转已不再稀缺,投资者应抛开数字游戏,更加关注公司的业绩成长,挑选货真价实的高成长公司。(赵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