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先看病后付費”緣何隻摸石頭不過河?--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2月21日:“先看病后付費”緣何隻摸石頭不過河?

2013年02月21日13:20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全面推行面臨哪些瓶頸?

【症結一】缺健全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與之配套

其一,醫保的實際報銷比例、保障水平其實並不算高,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和必要,“看病貴”問題依然沒有徹底解決。誠如衛生部長陳竺不久前所說,“雖然目前中國基本醫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已達75%,但由於報銷目錄外用藥未得到有效控制,實際報銷比例隻有50%左右,居民用藥費用負擔仍然較重”。

其二,醫保統籌層次太低,跨區域的醫保異地報銷結算問題,尚未得到解決,醫保卡仍做不到全國范圍內的“一卡通”。同時,即使一些可以異地報銷的地方,也普遍存在手續煩瑣,無法即時結算,越是外地大醫院報銷比例越低的問題。這正如有業內人士指出的,“患者在鄉鎮醫院可報銷90%,縣級醫院75%,市級醫院50%,省級醫院或跨省醫療報銷比例更低”。

其三,對於那些仍游離於醫保制度之外的患者,目前也缺乏一種可以兜底埋單的醫療救助制度。因此,面對這類病人,如果實行“先看病后付費”,醫院勢必會面臨不小的欠費風險。

此外,推行“先看病后付費”,還需一個健全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與之配套,以降低少數患者惡意逃費的可能性。

  
【症結二】醫學的復雜性

因為醫學的復雜性,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而醫生的治療,也很難滿足所有患者的預期。在達不到患者預期要求或者出現醫療意外的時候,“后付費”恐怕就成了一個問題。這種擔憂,或許是現實醫療環境下很多醫生對“先看病后付費”並不熱衷的重要因素之一。

衛生部官員昨日的回應是理性的,隻有在各地試點的基礎上,搞好社會征信系統、醫保報銷比例等配套措施的建設,再來全面推行,才能讓“先看病后付費”不僅僅是看起來很美!

  
拿什麼為其保駕護航?

【對策一】加快醫保全國統籌

作為一項帶有公益色彩的改革,“先看病后付費”旨在改善醫療環境和醫患關系,實現政府、公眾、醫院的多贏。要想在更大范圍內實現這一目標,就不能讓醫院獨自承擔風險,而必須通過配套措施,實現政府、公眾、醫院的責任分擔、風險共濟,為該模式的推廣保駕護航。

目前,各地醫療費用封頂線、報銷比例不同,甚至醫保藥品目錄、診療項目也有差異,從而造成異地報銷困難。必須提高醫保統籌層次,在全國統一醫保政策、實行一致的醫藥目錄和報銷政策,讓異地就醫報銷暢通無阻﹔其次,建立個人征信系統。根據患者的還款情況,給予不同的信用評級,如惡意欠費,將影響其以后就診和住院報銷,甚至可以考慮與銀行貸款、就業等挂鉤,提高其失信成本。此外,設立專項救助基金。一方面,醫院遭遇惡意欠費后,專項基金先行墊付,再由醫保部門向患者追討,減輕醫院的資金壓力和維權成本﹔同時,對於確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者,由基金為其代付,保障醫院和患者的權益不受到影響。

  
【對策二】改革規劃須先行

為了讓短期內無法推行的“先看病后付費”有落實的可能,應該有長期的、全面的改革規劃跟進。首先,衛生部門、醫院應該和司法等部門積極聯合,建設醫療信用系統,敦促更多人重視醫療信用,積極履行醫療合同,及時繳費。其次,地方政府應加大醫療改革資金的統籌力度,增加“新農合”、城鎮職工、居民醫療保險的報銷額度,群眾掏的錢不多,就會減少“跑單”的可能,醫院也能得到穩定的經濟支撐,維持常態運營。第三,要加快醫保異地聯網結算的步伐,讓更多群眾憑借一張醫保卡,就能在更多地方、醫院,甚至在全國的醫院都能進行網絡結算,及時報銷,為“先看病后付費”全面實施創造條件。如此,醫療品質將會得到整體提高,而醫患關系也有望走向和諧。

  
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商品流通的普遍規則,而當這種規則成為“就醫准則”甚至變本加厲之時,醫療的公益色彩顯然已經稀釋殆盡了。“先看病后付費”也好,“先付費后看病”也罷,對中國衛生行業來說,當務之急,重拾“救死扶傷”的醫療理念、完善醫療保障水平才是正途。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來源:中國經濟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