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影子銀行”隱含的風險,近一段時間來國內外的討論甚多。有研究者認為,中國銀行業正在向“影子銀行”轉移高風險資產,從而使正規金融體系報表上所顯示的風險降低,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也有人估計,中國“銀行影子”的風險正越聚越大,將引發中國經濟硬著陸﹔但更多人則特別強調中國“影子銀行”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的意義,希望社會各方更多看到它對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作用。筆者的看法是,由於對“影子銀行”風險的定義與內涵各不相同,所測算出的風險自然也完全不同,爭論各方盡可見仁見智。但中國“影子銀行”所聚集的風險越來越大這一點卻不容否認,否則當這種風險聚集過大而突然爆發時,要想來治理就太晚了。
從“影子銀行”的核心來理解,“影子銀行”就是過度信用擴張。這種過度的信用擴張並不與實體經濟基本融資需求配匹,或快速的增長融資需求沒有流入實體經濟而在金融體系內惡性循環,以此來推高整個資產價格。以這樣的核心含義來看我國的“影子銀行”,無論規模擴張還是方式多元化,都在聚集風險。
標准普爾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業的流通信貸規模應在3.7萬億美元(約23萬億人民幣)左右,佔銀行資產負債表上貸款規模的34%,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4%。這數據與早些時候其他研究機構估算數字相差不大。再看央行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為6.1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27萬億元,增幅達60%以上﹔當季人民幣貸款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為44.7%,不及2002年的一半。這兩個與中國“影子銀行”相關的數據,說明當前國內金融市場嚴重的融資飢渴症。在政府對銀行嚴格的價格管制與規模管制下,隻有少數企業或少數融資可通過正規渠道獲得資金,“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正與這股巨大與強烈的融資需求有關。這還是可從統計到數據來看的,如果從上述所界定的影子銀行的含義來看,許多影子銀行的規模是無法計算到的,所以,中國影子銀行的實際規模肯定要比這大得多。
其實,對於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還得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既然影子銀行實質是信用過度擴張,而有不同融資行為就有不同的信用過度擴張方式,不同的國家影子銀行信用過度擴張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影子銀行的信用過度擴張方式就與美國影子銀行的証券化信用過度擴張方式完全不一樣。因此,用美國影子銀行信用過度擴張的方式是無法測量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與范圍的。一般來說,研究者在測算中國影子銀行規模與風險時,通常會用歐美國家發達金融市場的標准來測算與比較,因而往往存在嚴重低估風險的可能性。
國內融資需求為何如此強烈,這些錢流向了哪裡?可以說,影子銀行的各種資金主要流向了房地產市場。比如2009年住房銷售增長達到80%,而到今年1至3月,住房銷售增長又達到61%以上。如果住房市場是一個消費為主導的市場(即居民購買住房主要用於自己居住),那麼住房市場銷售快速增長對國內經濟繁榮是好事。但是,在持續十年價格快速上漲的情況下(有些城市房價上漲達至十倍以上),我國的住房市場早就是個以投機投資為主導的市場,住房早就是一個完全的投資品。大量流動性進入以投資為主導的住房市場不斷推高價格,則中國影子銀行規模越大,其存在的風險就越高。
還千萬別忽略了,中國影子銀行的資金也流入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這也是中國住房市場價格快速飆升的結果。因為,房價快速飆升,不僅會增加房地產企業對土地需求,而且也會推高各地土地的價格,增強地方政府融資抵押的能力,致使地方政府更大規模地擴張信用。
在經濟發展的順周期過程中,或隻要經濟在增長,住房價格仍然在上升,那麼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就不會暴露出來。這正如有不少人所指說的,目前我國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是銀行最優質的資產。可是,如果中國經濟出現逆轉,房地產價格全面下跌,或在經濟的逆周期過程中,中國影子銀行流入房地產資金的風險就會全面暴發。
現在有不少人在問,中國的樓價什麼時候會下跌?如果房價不跌,那上面所指的風險不是都完全化解了嗎?其實,這也是一個當前住房市場是否可持續的問題。政府希望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發展方式的努力,在許多問題上與當前的房地產是大有沖突的。因為經過十多年的上漲,我國一、二線城市的樓價早就被頂到了幾十倍於居民收入的天花板上,85%以上居民已根本無力參與這樣的市場。在這種情形下,房地產市場泡沫吹大就不可避免,而被吹大的房地產泡沫最終破滅更不可能避免。要讓這個市場轉向可持續的軌道,就得轉變市場性質,就得讓住房市場價格回歸理性。而樓市一旦實現了這樣的轉變,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就必定會全部暴發出來。
因此,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一點都不可低估。(易憲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