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聞:40%農業人口需轉化 鋼鐵等行業或是暫時過剩--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海聞:40%農業人口需轉化 鋼鐵等行業或是暫時過剩

2013年05月28日15:58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5月28日電 (劉然)“探索中國新未來 全球財經領袖對話財富成都”的第五場高端對話活動今天下午在成都舉行。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我國未來農業人口將從現在的50%降到10%,還有將近5億多人要從農村裡面遷移出來。這也將會帶動工業和交通等相關產業,所以鋼鐵、水泥、包括家電等傳統行業可能是暫時過剩。

    海聞認為,城市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經濟學中的恩格爾法則等經典理論和以往發達國家的經驗都說明了這一點。

    他表示,中國約有30年的高速發展時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目前為止,產業結構調整完成將近2/3,還有將近十年多的時間來調整產業結構。但服務業比重還遠遠低於需求,更嚴重的問題是社會結構嚴重滯后。農業產值9%左右,但是農民卻有將近50%。按照正常的發展速度,現在中國城市化率起碼應達到70%,實際則剛剛過50%。

    海聞判斷,中國未來農業、農村人口將從現在的50%降到10%,也就是說還有近40%的人口要從農村遷移出來。這意味著有將近5億人要成為城市居民,他們的生活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所以說傳統行業並不是完全消失了,鋼鐵、水泥、包括家電,可能都是暫時地過剩。”他相信未來這些行業將會繼續發展。例如家電,農民可能不需要冰箱,到城市以后,他所新形成的需求就會產生。根據研究,同樣一個人居住在城裡消費是農村的三倍以上,所以城市化后,餐飲、娛樂、服裝,等方面的消費就會增加,所謂增加內需,就是以農民進城以后帶來的需求。

 

    演講選錄內容如下: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為什麼搞城市化?我們要理解什麼是中國現在要進行的城市化,城市化不僅僅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而且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從三個點講中國城市化的問題。

    第一城市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經濟的邏輯,經濟學裡面有恩格爾法則。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們的消費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在一個國家非常貧窮的時候,人們大部分的錢用來吃飽穿暖,所以農產品是主要消費部分。30多年前一個月的工資大部分用來吃和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購買其他的制造品。所以這時農業的比重開始縮小,恩格爾法則告訴我們農業到一定程度上它的比重會縮小降低。制造業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降低,因為人們物質需求是有限的,他不會隨著我們經濟收入的增長而同比增長。假如說你收入增加了10倍,但是你物質消費絕對不會增長10倍,因為人對物質的需求是有限的。再往下服務業就要發展,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以后,人們就要追求生活質量,健康、教育、文化、環境等,這些都屬於服務業的范圍。所以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服務業就會成為經濟的主要部分,服務業的發展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到一定發展程度,推動城市化的需要。服務業需要人口的聚集,當人口很分散的時候,服務業是不能發展起來的,所以城市化和服務業是互相促進的作用。隨著收入的增加,產業結構會發生變化。首先是農業為主,后來制造業為主,到一定階段以后就變成服務業為主。

    在發展經濟學裡面,概括了以往發達國家走過道路的總結。隨著國民收入提高,勞動力產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進一步提高的時候就向第三產業轉移。到一定階段以后,農村的勞動力都要自然轉移出來,先轉移到工業,最后轉到服務業部門。

    發展經濟學裡面有一個重要的理論,這個理論對於理解當今中國和未來二三十年的中國非常重要,這個理論是美國一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60年代寫過一本書,《經濟增長階段論》,這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另外一種分析方法。我們現在所學的人類發展的階段,我估計所有人都知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等。簡單來講,人類社會從經濟角度來講,是分成兩類,一種叫傳統經濟,一種叫現代經濟。那麼這個區別在什麼地方?什麼叫傳統,什麼叫現代呢?最大區別就是傳統經濟基本上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土地資源豐富,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就發展。

    而現代經濟就不完全靠自然經濟,比如新加坡、日本這些國家,它可能沒有什麼自然資源,但是同樣可以做到非常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非常高。從自然經濟、傳統經濟到現代經濟,它有一個起飛階段,把社會形成比喻成一架飛機,它要麼在空中,要麼在地上,從地上到空中一定有一個起飛。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國家,它或遲或早都會起飛,歐美國家18世紀起飛。戰后起飛有亞洲四小龍,有南美國家。現在中國正處在起飛階段,很可能像印度和巴基斯坦或遲或早也要真正起飛。

    起飛是一個社會從原來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必然要經過的階段,一個社會也就經歷一次,不會說起飛了再起飛。這個階段通常是兩個標志,一個就是產業結構變化,從原來的傳統經濟,基本是農業為主,然后發生變化,到完成起飛的時候,就經歷了從農業向制造業轉化,然后又向服務業轉化的過程。當你進入發達社會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服務業將會成為他的主要產業結構。這是一個變化,我們叫做工業化,工業化不一定指制造業,不是光指制造業,所以說它的產業結構的變化,我們把它稱之為工業化。第二個,就是城市化。城市化社會結構的變化,從起飛以前,大部分人住在農村裡面,從事農業,到大部分人不住在農村裡面,而從事非農業勞動,這是很大的變化。

    這個變化我們叫城市化,當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以后,它的農業也從原來的傳統農業逐漸變成現代農業,所以李克強總理最近講了很多次,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如果沒有工業化和城鎮化,農業是不可能現代化的。所以這是一個起飛過程,這個起飛過程到底有多長呢?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大小,有些國家三十年就完成了,他們在六十年代起飛,包括韓國、新加坡。

    有些國家時間長一點,中國現在目前可以這麼說,現在有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真正起飛可以說從90年代才開始,也就20年時間。起飛什麼時候結束?很大的標志就看產業結構怎麼樣,社會結構怎麼樣。中國到目前為止,產業結構調整完成將近2/3,還有將近十年多的時間來調整產業結構,我們的服務業比重還遠遠低於需求。但是更加嚴重的問題是社會結構嚴重滯后,按照正常的發展,現在中國城市化率起碼要達到70%,但是現在是剛剛過50%。這兩個東西必須是匹配的,工業化的時候,城鎮化是跟進的,但是如果不跟進它就會脫節。也就是說,當你起飛結束的時候,你的城市化率要達到將近90%。當我們城市化率達到90%的時候,就說明我們完成了起飛,這個過程,現代經濟裡面又分成兩個階段,初級階段是滿足物質生活,這也是起飛過程當中的一個過程。再往上走就是追求生活質量,包括環境,包括健康等,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中國現在仍處在起飛階段,起飛階段是高速發展的階段,但是也是出現很多暫時問題的階段。

    來看我們國家現在的產業結構變化,這是本世紀初的數據,我們的服務業隻佔40%,美國的服務業已經達到80%,歐洲的這些國家也是70%,韓國也是達到60%。所以中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是需要增加更多的服務業。韓國、日本包括咱們的台灣地區,都對農業進行了保護。日本農產品進口控制非常嚴格,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農民也隻有3%,韓國人民6%,台灣人民6%。我講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況,大家可以去了解,沒有一個發達國家的農民是超過5%的。

    美國農民隻有1%,為什麼?在一個發達國家,農業的比重,不是說農業不景氣,農業由於其他行業的發展,農業比重就非常低。中國農業現在佔GDP的比重10%都不到。隨著農業比重的下降,農村人口就要下降,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這就是城市化的過程。我們現在出現脫節的情況,農業產值隻剩9%左右,但是農民還有將近50%,所以這就是我們現在存在的問題。為什麼新一屆政府一首先就提城市化?不是可走可不走的問題,是不得不加快城市化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社會結構跟產業結構已經嚴重脫節。很多問題都來自於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恰恰是由很多制度原因造成的。

    城市化是經濟增長,中國要想成為發達國家的必然之路。城市化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我們現在講內需,國外擔心中國的可持續增長,前三十年我們基本上是靠外貿,每年有20-30%的外貿增長速度,除了金融危機的時候稍微慢了一點。現在外貿的比較優勢正在喪失,勞動力工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使得現在外貿對中國經濟拉動它的力量越來越弱。我去美國專門去商店裡看了,我非常驚訝的發現確實有變化,以前在美國一看商店裡基本上衣服都是中國制造,包括很多小商品。中國產的比例從原來的80-90%到現在的10-20%,很多是巴基斯坦、越南、還有非洲、南美一些國家。

    以前有紡織品配額的問題,2004年以前中國不得不用洪都拉斯或者別的國家的配額來出口,現在紡織品的協議已經摧毀,不存在配額的問題,如果這個產品不是打的中國牌子,的確不是中國生產。所以可見中國在外貿方面拉動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弱。談內需?什麼是內需,其實真正的內需不是在現有產業結構裡面大家多花錢,而是真正的社會進步的表現,城市化帶動內需。未來農業人口,農村人口,從現在的50%降到10%,也就是說還有將近40%的人口要從農村裡面遷移出來,城市化。40%就意味著什麼?將近5億多人。這些人要成為城市居民,他們的生活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首先住房和交通,按照我們現在的移民支付,每年2000萬,大概要25年,25年才能達到標准。

    按照人均的數,遠遠低於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所以說傳統行業並不是完全消失了,鋼鐵、水泥、包括家電,它可能是暫時的過剩。但是我相信未來這些行業並沒有到達朝陽。例如家電,農民當晚可能就要睡覺,吃東西不需要冰箱,地裡面就能摘。到城市以后,他所新形成的需求就會產生。現在的城市建筑和傳統的不一樣我們現在把環保節能提到議事日程上,所以新型的產業在中國未來城市化道路當中仍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城市化帶來的消費,大部分農民變成富民,不得不來消費。根據研究,同樣一個人居住在城裡消費是農村的三倍以上,農村每天在地裡干活,沒有什麼社交活動,不需要買很多衣服,也沒有夜生活。所以到城裡發生變化以后,無論在餐飲、娛樂、服裝,等方面的消費就會增加,所謂增加內需,就是以農民進城以后帶來的需求。

    什麼叫服務業,服務業既為生產服務,又有生活服務。現在講產業升級,其實到一定程度以后,一定要把這個注意盯在副業上。以生產一瓶水為例,美國是58%來自於服務業,包括設計、營銷、廣告,利稅。日本是20%左右,中國不到10%。價值高,不一定非要高科技但是很多情況下面是需要其他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服裝,身材上面多一個東西,這個衣服要貴好多,這是什麼?不是生產方面的問題,是服務業方面的問題,因為它的品牌品質,這裡面包含很多營銷等等。所以成都發展的時候,大家都意識到怎麼樣在這個服務業方面成為成都未來的經濟驅動力。城市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道路,它既是必然,也是一個動力。

(責編:劉然、喬雪峰)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