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6日電(記者孟華 劉暢 張舵)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上半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回落至2.83,同比縮小0.08。該數據自2009年達到3.33的歷史最高位后,開始持續走低。不過,此間專家認為,鑒於中國農民打工和務農收入差異不斷拉大,城鄉收入差距是否發生了收窄的“質變”,仍待觀察。
上半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名義增長11.9%,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的名義增長率高出2.8個百分點。同時,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農村綠皮書》顯示,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間的比值,在1980年為2.5:1。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一數據逐年攀升。
專家表示,發達國家的城鄉收入差距在1.5倍左右,發展中國家在2倍左右。而超過3倍以上,則顯示收入差距過大、結構失衡。這一數字在中國自2002年首次突破3以來,長時間徘徊在這一高位之上。
為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2004年以來,中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如取消農業稅、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農村低保等。2010年,農村居民實際收入增幅首次實現高於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增幅。
近3年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呈現明顯收窄態勢。統計顯示,收入差距從2009年的3.33,漸次縮小為2010年的3.23、2011年的3.13、以及2012年的3.1。
然而,收入差數值上的縮小,並不意味著城鄉差距發生了“質”的轉折。
“仔細分析,對農民收入增長貢獻最大的是在城鎮務工的農民工工資收入。而真正務農的農民,收入體現在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上,這個增長率並不高。”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宗國英說。
事實上,2013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了4.2個百分點。
“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的回落,主要是由農產品價格增速放緩、部分農產品價格甚至出現了下降所帶來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指出,上半年,中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比去年同期有明顯回落,這造成農民從生產經營中所得到的收入下滑了將近10個百分點。
此外,從城鄉收入差的絕對數來看,差距依然巨大。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為4817元,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農民收入較大的“增幅”的背后,是相比甚小的基數。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解讀城鄉收入數據差時進一步指出,城鄉居民收入的統計口徑不同,城鎮居民是可支配收入,農民是純收入,如果都按可支配收入同一口徑統計,城鄉收入差距還要大些。
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農民不僅在收入上與城市居民有較大差距,社會事業發展方面也嚴重滯后。
“縮小城鄉差距,要靠城鎮化,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城鄉一體化。”宗國英表示,“加快城鎮化,使農民能夠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從而增加勞動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生產經營收入﹔而加大農村公共服務投入,提高農民社會保障水平,實際上本身就提高了農民的實際收入。”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認為,要實現城鄉差距“質”的改變,需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和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