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生正在庫房檢驗貨物。 |
看人民映像 |
成箱的銀耳和木耳,碼放在三居室的各個角落。俯身細嗅,清香扑鼻。“這是山的味道。”來自山區的馬永生,對山貨有著特殊的感情。
2012年大學畢業后的年底,馬永生開了家賣山貨的淘寶店。畢業即創業,馬永生認為自己並非一時沖動。“我的性格不適合當中規中矩的上班族,我有我自己的路。”
如今,他的網店年銷售額已近百萬元。
因為辭職開網店
父親不讓回家過年
通江縣位於四川北部山區,是國家級貧困縣。馬永生則來自這個貧困縣最窮的村——勝利鄉方城山村。在村裡,高中生已算“文化人”,大學生更是好幾年才出一個。誰家孩子考上大學,全村人都會來道賀,沾沾“才氣”。
當年馬永生考上中國政法大學時,可謂全村轟動。村裡人都說“馬家出了舉人”,認定他在北京讀完名牌大學,將來非富即貴。馬永生的父親也堅信,兒子不久就會跳出“農門”,成為端著“金飯碗”的國家干部。
然而讓全家人震驚的是,馬永生竟決定開網店賣山貨。“賣山貨跟當農民有啥區別?枉我辛苦供你上大學!”父親的這句狠話,讓馬永生耿耿於懷。
但馬永生心意已決。那時的他,畢業剛數月,卻已嘗試過好幾份工作,記者、編輯、文案……頻繁跳槽,月薪微薄。后來,一位曾是白領、年入50多萬元的賣菜大姐,給了馬永生賣山貨的靈感。“靠山吃山,我就開網店賣土特產!”
說干就干。馬永生辭去工作,開始托老家的朋友收購通江縣的山貨。但啟動資金難住了他:進貨、運費、網店設計,少說也要萬元。他向父親“求援”,父親又急又氣。但馬父也擔心兒子愁壞身體,還是東拼西湊,匯給兒子1萬元。
馬父覺得兒子賣山貨難免被鄰裡笑話,打電話“建議”兒子不要回家過年。就這樣,2013年2月,馬永生畢業后的第一個春節,他獨自在成都城郊不到20平方米的出租屋中度過,心情低落到了冰點。
曾經造假刷人氣
交易記錄慘遭清零
缺乏資金,馬永生隻能自己設計網店。他不分晝夜地忙碌,屋內逐漸堆滿了成箱的貨物。“除了床就是貨,插隻腳都難。”狹小的出租屋,就是馬永生夢想啟程的地方。2013年3月,他的網店開張了。
但經營網店並非想象中那樣輕鬆。開張好幾天,他的網店一直無人問津。如何才能吸引人氣?他想到了同學們,便開始在各種社交平台上發布網店的信息。很快,馬永生接到了來自同學的訂單。“同學來我這裡都是幫忙捧人氣,收了貨馬上就給好評。”
可是,老做熟人生意,並非長久之計。馬永生在電腦旁“望穿秋水”,總算等來了第一個真正的顧客。馬永生熱情洋溢地向顧客進行介紹,賣出了幾包銀耳和木耳。
“有一就有二,從那以后顧客就越來越多了。”很快,馬永生的生意步上了正軌,銷售額從一開始的每月千把塊,上升到了兩三千元。但在同類網店中,馬永生店鋪銷售額的排名還是很靠后。2013年12月,一家“淘寶刷鑽”公司找到他,聲稱可以通過增加賬面交易額的方式,幫他“刷鑽攢人氣”。
盡管明知是弄虛作假,但馬永生沒能抵住誘惑。他花了近千元,讓自己成為了有高交易額、高信用的賣家。然而沒多久,他就被淘寶監管員揪了出來。所有交易記錄被清零,所有涉及虛假交易的商品被強制下架。“之前的真實交易記錄也被清零了,架上的商品隻剩下三款,當時差點就要放棄了。”當時的馬永生,追悔莫及。
學會細致保質量
山貨照樣能高大上
交易記錄被清零,這對苦心經營大半年的馬永生來說,實在太殘酷。“吃一塹長一智,選了這條路,無論如何都要走下去。”馬永生從此也認識到:“誠信和質量是最重要的。”
為了“嚴把質量關”,馬永生不放過從採購到發貨的所有細節。每年重陽節前后正是蜂蜜收獲季,馬永生都會挨家挨戶地收購蜂蜜,親自檢驗質量。“從過濾到裝桶,我都在現場盯著,還用手機錄像,保証蜂蜜絕不摻假。”就這樣,蜂蜜、木耳等山貨成為了馬永生網店的“拳頭產品”。
由於物美價廉,馬永生贏得了不少回頭客,他的網店重新積聚起了良好的信用和可觀的交易額。“賣山貨雖然‘土’,但隻要質量有保障,照樣賣得俏。”今年6月,網店的月銷售額已達到8萬多元。
馬永生在成都租下新的貨倉,並聘請了一位大姐當管理員。經過通江縣當地政府的牽線搭橋,縣裡幾家銀耳合作社與馬永生建立了關系。“貨源不用愁,質量上更要講究。”每次銀耳、木耳到貨,馬永生都會一朵一朵挑選、修剪,半點兒不敢馬虎。
每天數十筆交易,讓馬永生有點忙不過來了。今年9月,他的父母來到成都,見兒子生意紅火,主動提出留下來“打工”。此時的馬父,對兒子賣山貨一事仍然不能釋懷。但看到兒子全心投入,他也不好再反對。
銷售規模的急劇擴大,讓馬永生喜中生憂。“以后要採購的貨物量會成倍翻番,我恐怕沒精力全都細致檢查。”他決定,添置人手前,暫時限量交易,每天隻做50筆,確保細節。
好在通江縣的銀耳、木耳等山貨,如今已名聲在外。“當地的合作社對產品質量有所把關,跟他們合作省了不少力。”馬永生打算繼續開拓貨源,寧夏枸杞、陝北粉條等山貨,已被列入下一步計劃。“幫高品質的山貨走出大山,也有學問,誰說我們賣山貨的不能‘高大上’?”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1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