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天后,來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原來在本地隻能賣5塊錢一斤的獼猴桃,如果旅游發展起來,游客來了,農產品就變成旅游產品,一斤獼猴桃能賣到15塊錢,老百姓的收入一下就提高了不少。”花垣縣副縣長曾春梅說,旅游產業是富民產業,對老百姓脫貧很有幫助。
花垣縣地處武陵山片區,這是一片涉及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11個地市州的山區,是中央確定重點支持的11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守著青山綠水受窮”,是武陵山大部分地區的現實寫照。如何精准找到著力點,是決定扶貧成效的關鍵。
在參與武陵山片區扶貧的多年探索中,國家開發銀行明確,金融扶貧就是要激發貧困地區的優勢資源,改變過去“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引導貧困地區發展優勢產業。在山清水秀的湘西,打造一批文化內涵豐富的特色旅游村鎮,串起旅游珍珠鏈,自然就成為精准扶貧的切入點。
然而,旅游業發展僅有秀美景色還遠遠不夠,對於貧困山區而言,目前基礎設施不完善,需要大量資金長期投入進行建設,才能引來游客。如何破解資金難題?開發性金融正可以大顯身手。
據介紹,在交通領域,國開行湖南省分行先后為武陵山片區內15條高速公路、近3000公裡縣域干線和農村公路提供融資,建設片區“外通內達”的交通體系。文化旅游方面,累計發放8.35億元支持了湘西芙蓉鎮、湘西武陵山文化產業園、湘西邊城、鳳凰等地的文化旅游項目建設。
國開行湖南分行有關人士說,有針對性的投入使得旅游項目能夠順利啟動,再通過門票收益、服務收益等確保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收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實現良性發展,促進百姓增收。
截至今年6月末,國開行已經累計為武陵山片區提供融資1400億元,並通過產業扶貧、基礎設施扶貧、教育扶貧等方式,初步實現了扶貧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