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是“光棍節”,湖北武漢四名單身男女青年身穿旗袍和古裝,手舉“單身無罪,脫光萬歲!”、“但願人長久、光棍不再有”等字樣的牌子奔走在武漢繁華的商業圈,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擺脫單身,引發市民圍觀。中新社發 張暢 攝
“11月11日”現在成了中國未婚青年的民間節日——光棍節。無數剩男剩女,在這期間焦慮、煩惱。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14日發表文章稱,在中國城市房價高的今天,由於女性擇偶,絕大多數都必須男性有現成的房子,因此,如果中國的城市住房政策能夠變得合理,男光棍的總數和比例肯定會下降。中國的“光棍潮”就會大幅退潮。
文章摘編如下:
光棍節,顧名思義,就是光棍的節日。這個節日既非土節,又非洋節,是一種流傳於中國大陸年輕人的娛樂性節日,以自己仍是光棍一族為傲。該節於上世紀90年代初誕生於高校,是大學校園趣味文化的代表產品之一。之所以光棍節定為每年11月11日,是因為這一天日期裡有四個阿拉伯數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光棍有單身的意思,所以這個日子便被定為光棍節。
光棍有濃厚的生物學意義。在中國的語境中,並非單身就可以稱之或被稱之為光棍,因為它在嚴格意義上,隻指沒有結婚且沒有后代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社會歷來高度重視子孫繁衍,有用枝繁葉茂來比喻子孫眾多之說——父母為樹干,兒女為枝葉,故“光棍”即沒有枝葉(子孫)的意思。人作為一種生物,絕大多數都要本能地遵循生育后代的自然法則。尤其是對父母而言,更是本能地希望自己的子女早點結婚生育,完成傳宗接代這一家族血脈延續的核心使命。
中國現在的光棍人口非常龐大,而且這種社會現象已經引起政府、媒體和科研機構的廣泛關注。2012年12月24日發布的《2012年-2013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查報告》顯示:中國18歲以上非婚人口已達2.49億﹔男女在交往方面也越來越現實,僅14%的男性會主動將工資卡交給女方,52%女性認為房子仍是結婚必需品﹔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男多女少——“剩男”比“剩女”多613.9萬。對此,專家稱中國第四次“光棍潮”已經來臨。
雖然每個“剩男”“剩女”單身的具體原因各有不同,但概括起來,中國適婚青年單身的原因,無外乎三大方面:單身主義者,不願結婚,主動單身﹔沒房、沒車、沒錢,物質條件不足,被迫單身﹔“越優秀越難選”,或者自己設定的心儀的另一半的標准高,無奈單身。
就絕大多數單身者來說,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套城市住房。對於主要承擔生育、撫育和教育孩子的女性而言,必須要盡可能找一位能夠提供住房的男人結婚。客觀而言,這是合情合理的。
於是,中國單身男人面臨的擇偶壓力越來越大。他們必須竭盡全力掙錢,購買住房,才能有較大的機會成功吸引到一位自己較為滿意的女性。而那些無法做到這些的男性,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努力通過別的辦法尋找異性。
按照人口統計的數據和自然原則,男光棍要遠遠多於女光棍。一方面,這是因為即便沒有胎兒的人工性別選擇,男嬰的自然出生率也要高於女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成年男性擇偶的競爭與壓力,要遠大於女性擇偶的競爭與壓力。尤其是在中國城市房價高的今天,由於女性擇偶,絕大多數都必須男性有現成的房子,或已貸款買房,或有可看得見的未來買房的實力﹔而一般男性難以達到這種要求,於是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光棍。因此,如果中國的城市住房政策能夠變得合理,男光棍的總數和比例肯定會下降。中國的“光棍潮”就會大幅退潮。
至於女光棍,則主要集中於大城市,尤其是發達地區的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京、天津、青島。這是因為,一方面這些城市吸納了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而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擇偶的要求就越苛刻,更不願意屈就和將就。另一方面,優質男性的總數又是很稀缺,在一夫一妻制下,所有女性都希望找到優質男性,顯然必定會有人成為“剩女”——女光棍。
因此,女光棍問題的解決,可能更需要的是降低擇偶要求。盡管這確實很難,但由於女性有生育年齡的自然限制,所以女光棍最好能妥協——不管情不情願,總得面對自然現實。
解決中國“光棍潮”這一社會問題,顯然需要全社會給光棍更多溫暖的關心和支持。對於男光棍而言,政府應該盡快讓城市的住房政策合理化。對於女光棍而言,則需要大家幫助她們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而不是一味地擇偶完全理想化。
此外,單位、公司、社區、媒體、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多舉辦聯誼會,以便增加光棍“脫光”的機會。如果不這樣,光棍的問題不僅難以解決,大量男光棍的存在,會對社會和諧與穩定構成挑戰,根據社會科學家的研究,未婚男性比已婚男性更易於出現犯罪,因為他們沒有妻子和子女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