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升級改造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這固然是好事。但在建設過程中,一定得擺正公眾需求與商業利益的關系——商家不能跟大家搶奪地盤,生意不能跟服務相提並論
最近出差,十幾天內跑了四五個省。一路下來乘坐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高鐵,也切實感受到了高鐵的快捷與方便: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跨省的旅途也就幾個小時﹔省內的則更快,個把小時就能抵達。而且,高鐵車次密,從早到晚幾乎每個時段都有車可乘,乘客選擇余地大,時間安排更從容。
不過,乘坐高鐵雖然很“舒心”,在一些高鐵車站進進出出,卻有點兒“鬧心”——
從北京出發那天,我提前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北京南站,拖著行李箱在車站大廳繞了兩圈,沒能找到一個空座位坐下來歇歇等車。轉來轉去,發現候車大廳裡的座位實在是太少了:幾乎沒有成規模的“座位方陣”,不少區域隻有一兩排座椅,零零散散地擺放在角落裡。一些找不到座位的乘客隻好來回溜達,實在累了隻能席地而坐。那些好不容易找到座位坐下來的,因為座位離進站口太遠,根本聽不清喇叭裡的檢票進站廣播,心裡還是不踏實。
候車大廳不算小,座位為啥這麼少?原來,大廳中間部分排列著多個進站檢票口,各進站口之間本應設置座椅供乘客候車的空地,已經被一間間商鋪佔滿了。有賣箱包、服裝的,有賣土特產品的,還有賣餐飲的,可謂五花八門。“商鋪多、座位少,這哪裡是在候車大廳等車,簡直是在商場裡等車!”一位乘客的牢騷,道出了許多人心中的不快。
這幾年,隨著高鐵建設不斷推進,不少地方都興建了與之配套的新車站。與老車站相比,新站不僅面積大,硬件設施也更高端大氣上檔次,還引進了快餐店、咖啡館,環境明顯改善,服務更趨多元。但是,很多高鐵車站,在空間布局上都喧賓奪主:或者是商鋪多座位少,或是故意將登車通道設計得“蜿蜒回旋”,以增加乘客隨機購物的可能……總之,新車站雖然寬敞亮堂,但最舒服的位置,最方便的通道,卻沒有留給廣大乘客。
讓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發揮作用,當然要在“公共”兩字上做文章。特別是像北京這種大城市的客運始發站,運轉人數多,更應當考慮周全。這一點,北京機場航站樓就做得不錯,雖然也是商鋪林立,但在登機口附近一般都設有大量座位,讓乘客坐下來輕鬆候機。再比如,多年前建設的北京西站和更早建設的北京站,整體環境可能沒有現在高鐵車站那麼好,但一個個候車室相對獨立,裡面大排大排的全是座位,早到的乘客可安然落座,什麼時候排隊、什麼時候檢票進站,一目了然。
眼下,國家在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升級改造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這固然是好事。但在建設過程中,一定得擺正公眾需求與商業利益的關系——商家不能跟大家搶奪地盤,生意不能跟服務相提並論。“公共投入”有沒有花到點子上,來來往往,老百姓可都看著吶。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