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我們這邊的小伙子,能娶到馬路對過村的北京姑娘,京津冀就真正一體化了!”
“什麼時候開著‘冀’字頭牌照的汽車,進北京、天津城串門不成難事了,京津冀也就真正一體化了!”
京津冀一體化呼喚了30多年,何時告別尷尬?
“最近天津市在濱海新區推進軌道交通建設,軌道南北分別為河北唐山和黃驊各留下一個接口,以便於將來雙方對接”﹔
“河北、天津各投資10億元,組建了渤海津冀港口集團”﹔
“這次實現‘APEC藍’,是區域協同聯防聯控的一次成功實踐”﹔
……
在26日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京津冀講述的一個個不同以往的故事,讓人怦然心動。
心動,並非風雲際會的協同大激變。從首都大城市病,到環京津貧困帶,再到區域生態失衡,重構京津冀,激活環渤海,並未因為上升到重大國家戰略,曾經的老大難就有了立等可取的“脫胎換骨”。
心動,緣起謀篇起筆的非同凡響。既掃門前雪、又管他人霜的真誠,不把難題留給后人、不等不靠干起來的擔當,“有形之手”在“無形之手”有為處謹慎、難為處發力的智慧,正在點亮京津冀的美好未來。
產業大挪移 重塑新版圖
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大挪移是“當頭炮”。
從“你有我有全都有”到“你好我好大家好”,如何重塑三地產業鏈條,實現產業合理分工和融合,讓強者更強、弱者變強?
“北京將自覺主動地瘦身健體,以調整疏解換取高質量的發展,以調整疏解有舍有得換取更好環境。”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在論壇上說。
北京愈發理性,克服“舍不得”思想,騰籠換鳥重構產業。今年7月發布了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在全市范圍內禁止和限制的產業達147個,佔全部產業類別的34%。截至10月,北京今年已經就地關閉421家企業。
“我們迫切希望借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河北產業轉型升級,把河北打造成國家新型工業化基地。”河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楊崇勇說。
助力為壓減產能而傷筋動骨的河北產業轉型,熱潮再涌曹妃甸。北京市政府和首鋼集團將籌措200億元,在河北曹妃甸建設總面積100平方公裡的現代產業發展實驗區。創新建立跨區域共建園區的投資開發和運營管理的模式,曹妃甸將成為首都產業外遷的最大承載地。
期盼已久的北京第二機場計劃明年開工,河北、北京正在共同推進建設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
“濱海新區要發揮空間載體和實踐平台作用,成為京津冀三地要素交匯、產業融合、互動創新所在。”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區長宗國英信心滿懷。8月6日,京津簽署協議,將在濱海新區合作建設中國最大科技產業園。
“要解決當前發展面臨的問題,就必須以協同創新引領協同發展,加強聯動部署,實現創新資源、產業對接、比較優勢的協同。”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說。
北京的科技企業,科技成果隻有1%轉移到河北,50%是轉移到了江浙和廣東。“蛙跳效應”如何破?
郭洪介紹,中關村已與天津濱海新區、寶坻,河北唐山、承德、廊坊、保定等區域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下一步要在更高起點,系統謀劃構筑區域一體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協同發展,要抓住制度創新的牛鼻子,三頭牛才能走到一塊兒。”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金碚說。
北京將建立健全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政策引導機制,區域產業協同的財稅利益分享機制,積極推動北京產業資源、創新資源面向河北、天津優化布局,促進京津冀區域產業加速融合。
交通大提速 三地一張圖
三地一體,交通先行。
“將京津冀地區打造成我國全面深化交通運輸改革的試驗區,區域交通一體化的示范區和交通運輸現代化的先行區”,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馮正霖開宗明義,這個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將“規劃統籌、建設同步、運輸銜接、管理協同,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
實際狀況卻遠遠滯后,楊崇勇介紹,僅京冀之間就有20多條高速路和省級干道沒有打通。
馮正霖強調,交通一體化,需要以改革創新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強化政策保障。
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楊國華說,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要立足於全國交通運輸發展的大局來科學謀劃,立足於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高度來科學謀劃,立足於交通運輸現代化的方向來科學謀劃,立足於構建綜合交通體系的要求來科學謀劃。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看來,京津冀地區要建立一體化的捷運系統,這個系統,具有網絡化、可及性、通達性、快轉乘、快勤率、智能化的特點。他認為目前有兩件事情亟須做好:一個是交通的對接,包括斷頭路、盲點對接,以及城際快速交通的建設﹔一個是亟須建立一個“很好的討價還價的機制”。
一邊論,一邊干。天津市交通委員會主任武岱說,天津在北京、河北已建了8個“無水港”,三地實行了通關一體化,和北京首都機場集團建立了航空物流投資平台公司,天津港集團和河北港口集團成立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資公司,“希望以市場化手段,來突破行政割裂,打破低效、無序甚至是惡意的競爭,在港口一體化上邁出重要一步。”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孫學軍建議,“三地交通管理部門要重點以交通信息服務為抓手,科學統籌,整合三方資源,打造一個能夠覆蓋出租、公路、公交、軌道、航空一體化的高效、科學、優質的出行服務平台,使三地老百姓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適、精准、優質的出行服務。”
生態大聯控 補償正破題
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是最大制約。
政府合作搭建平台,聯防聯控見到實效。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總工程師周揚勝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已召開3次會議,建立監測預警、重污染預警、信息共享制度,出台優化能源結構政策,開展區域聯合執法,共同推進燃煤電廠、水泥廠、大型燃煤鍋爐脫硝治理,淘汰黃標車。截至今年9月,四項主要污染物平均比去年下降12.8%。
政府間合作,要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在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看來,對接首都產業轉移,堅決避免把落后產業放在京津北大門,形成二次污染。要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向京津輸送清潔水源、清新空氣,同時成為京津安全放心的菜籃子、果箱子、奶瓶子。今明兩年,承德完成造林100萬畝,力爭森林覆蓋率達到33%。
“保護生態環境,三地政府要堅持同一個規劃,同一個標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原部長李善同認為,隻有做到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環境質量的監測和環境執法一體化,才不會出現某地規制放鬆、污染嚴重的情況。
保護生態環境,要堅持依法治理。天津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劉潔介紹,天津實施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的管理規定,使生態紅線不能踩、不能碰。同時,嚴格落實“兩高”環保司法解釋,嚴厲打擊冒黑煙、排黑水、倒黑渣的行為,查處和關閉一批違法企業。
保護生態環境,要堅持創新協同。周揚勝透露,三地已經成立區域專家咨詢委員會,啟動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研發、運用生態環保關鍵支撐技術。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建國說:“農業佔河北用水的70%,一年每畝小麥澆三次水到四次水,需要200立方米水。如果採用最先進的技術,一年可以節省10億—20億立方米水。”
生態協同,核心是共利,關鍵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張建國說,為改善京津冀的生態環境,確保京津的水源供給,河北近年關停並轉企業8430家﹔承德年均向北京供水4.73億噸,向天津供水4.7億噸。在向京津奉獻的同時,河北與京津的經濟落差卻日益拉大,迫切需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津冀已探索建立引灤流域的水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河北省境內潘家口、大黑汀水庫的保護力度。”劉潔介紹,2009年以來,天津在灤河流域,持續對河北省清理網箱養魚、北方沙治理、生態涵養以及河道綜合治理等項目給予資金支持。相信,隨著生態補償、對口援建、產業幫扶等政策的實施,京津冀“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夢想將不再遙遠。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8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