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習近平經濟工作論述”解讀之四

綠色:勾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畫”

唐維紅 白真智 孫陽 蔣琪
2016年02月25日11:11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深思熟慮,提出了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並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形成了具有重大指導性、前瞻性、針對性的經濟工作系列論述。兩會前夕,人民網記者通過基層採訪、專家解讀、網民連線等形式,撰寫並刊登8篇深度報道,充分反映全國各地干部群眾全面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工作系列論述的思考和實踐,為我國在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主動打好決勝仗,贏得全年開局紅。

剛剛到來的猴年,開門就是幾天“春節藍”。

“我們家都好幾年沒買鞭炮了。”家在北京的小田假期陪父母逛了幾次公園。“看看藍天特舒服。”

在北京的胡同裡到處可見號召居民減少燃放煙花爆竹的宣傳海報。“不放挺好,沒那麼大煙味,街面上也沒有那麼多碎爆竹皮,還干淨。”在胡同裡生活了幾十年的張大媽說。

張大媽的話說出了很多市民心聲。據統計,2016年春節期間,北京的煙花爆竹銷售量同比下降幅度約20%—30%,而這已經是連續第五年的下降。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詩句裡的美景人人向往。但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在逐漸擺脫貧困的同時,資源約束、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問題也越來越嚴峻,甚至已經成為了政府和群眾的心頭大患,成了突出的民生問題。可以說,良好的環境、綠色的發展方式不僅是富起來的中國人更高層次的生活追求,更是在經濟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想要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百姓的福祉,就是黨的關切。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著精准的判斷和堅定的決心。

“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社會經濟效益!”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雲南省昭通市大山包黑頸鶴之鄉

綠在眼裡,富在手中

“原來在高寒山區種包谷,忙活一年連混個溫飽都難﹔現在當上鶴管員,搞起農家樂,日子一天天好過了。”雲南省昭通市大山包作為遠近聞名的黑頸鶴之鄉,村民陳光會這兩年放下鋤頭成了專職養鶴人,還為前來觀光的游客供應生態餐。

陳光會“華麗變身”的一小步映射出雲南這個生態大省“綠色發展”的一大步。事實上,以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作為競爭力來實現惠民利民、加快轉型發展、推動綠色跨越,綠色發展的“生態之花”正在中國大地各個地方生根發芽。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有關活動后,到瓊海、三亞等地考察調研。他特別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5年5月,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

既要“綠”,又要“富”,是綠色發展的全面追求。要讓群眾“綠”在眼裡,“富”在手中,地方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上海交通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王曦認為,政府一是積極探索綠色發展道路,地方政府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尋找適合地方生態環境條件的綠色發展道路上來,做好地方經濟發展規劃﹔二是嚴格執法,守住底線,不允許企業再走粗放型的發展道路,地方政府要加強環境管制,嚴控當地的主要污染源。

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曾是個發展“困難戶”,作為浙江全省26個欠發達縣之一、台州9個縣市中體量最小的一個,仙居的綠色轉型之路堪稱典型。近年來,為保護青山綠水,仙居不允許鄉鄉搞工業,項目上實現環評一票否決,曾有一個橡塑項目要上馬,200萬元保証金已到帳,但環評不合格,資金退回,項目撤銷。同時,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編制100多項園區標准化生產技術標准,嚴格建設項目環保准入門檻。

去年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仙居縣開展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縣委書記單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介紹說,仙居正力爭在全省率先創出綠色發展的“仙居模式”,目標是到2017年形成“四個化”,即生產循環化、生活低碳化、全域生態化、治理現代化﹔到2020年建成“四個區”,即綠色經濟發展示范區、綠色生活方式踐行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綠色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區。

單堅認為,綠色發展是更嚴的發展標准,是更遠的發展追求。他說:“黨中央講發展是硬道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人民。這就要求發展既要為了當代人,更要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讓藍天常在、讓青山常在、讓綠水常在。”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工作時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

如何將“綠色發展”融入深化改革的基層創新?江西帶頭作出了積極實踐。2012年,江西啟動袁河流域的萍鄉、新余、宜春三市水資源生態補償試點,探索實現跨市行政區交接斷面水質、水量控制目標。在生態補償試點推動下,袁河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由袁河串起來的仙女湖等重要水庫再現“一湖碧波”。

“綠色發展搞上去了,就可以挂紅花、當英雄”

長期以來,不少地區以GDP統計數據作為考核政績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標,導致一些地方政府片面關注短期經濟增長,而忽視了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長遠構想。破除“唯GDP論英雄”的舊有觀念,開創社會協調發展、政績考核評價的新模式是新常態下的必然。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GDP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不能光追求速度,而應該追求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不能盲目發展,污染環境,給后人留下沉重負擔,而要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

2013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總書記再次指出:“要給你們去掉緊箍咒,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挂紅花、當英雄。”

山西省晉城市作為我國重要的無煙煤生產基地、山西最大的煤化工基地,長期以來粗放型的經濟結構帶來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使晉城深受其害。據了解,在山西省11個地市的空氣質量排名中,晉城曾經一度落到了第九位。

“十二五”期間,晉城把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各項規劃的制定中,對130家企業實施了強制清潔生產審核,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全市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流域項目實施、水質目標改善等多項考核排名全省第一、空氣質量排名全省前茅,成為山西省PM10值、PM2.5值下降幅度“雙達標”的城市之一。

在晉城市委書記張九萍看來,綠色發展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改變,管的是全局、根本、方向和長遠。她認為:“綠色發展是理念更是行動,靠的就是認認真真地抓,扎扎實實地干。隻有堅持知行合一,堅持久久為功,不斷創新思維、完善機制,把綠色發展貫穿、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才能使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落到實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中石化天津分公司

“煙筒不冒煙、鍋爐不見火。”大氣污染防治是關乎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國家把大氣污染防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京津冀的“霧霾防治”重點區域更是開展了多次聯合行動。據了解,天津市PM2.5的來源,揚塵污染佔30%、原煤燃燒污染佔27%、機動車污染佔20%,天津市能源結構中,原煤燃燒比例佔56%,每年消耗煤炭量5300噸,因此減少燃煤量和提高煤炭質量是減少冬季“供暖性霧霾”的重要手段。2014年,天津公開發布了《貫徹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會議精神的12條措施》,並提出重點任務分解表,對部分重點任務進一步明確了新的完成時限和進度要求。天津市環保局副局長謝華生向人民網記者表示,天津將來實行散煤清潔化替代,對全市自備電廠和3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開展燃煤清潔利用﹔對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2017年底實施改燃並網或關停。

“改燃並網工程目標實現后,每年可減少燃煤357萬噸,二氧化硫排放2.86萬噸。2012年,天津市中心城區改燃並網工程啟動,燃氣供熱佔0.8%、燃煤鍋爐供熱佔65%﹔2014年,中心城區燃氣供熱佔24%、燃煤鍋爐供熱佔41.7%﹔到2016年,天津市計劃實現中心城區無燃煤供熱,”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穆懷國介紹說。

制度建設助綠色理念化為自覺行動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下,黨中央不斷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追責相關體制機制。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主任荊林波告訴人民網記者,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的講話、論述、批示超過60次,足見其對綠色發展的重視。

2013年5月24日,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他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在2015年7月1日,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時他提出,要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要求,對問題突出的地方追究有關單位和個人責任。同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辦法規定,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

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國家意志落實成法律權威,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持續性最強的“綠色保衛戰”正式吹響了“集結號”。

運城、嘉興、咸陽、揭陽、昭通、延邊……據統計,截至2015年10月底,環境保護部6個區域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對30個城市開展了綜合督查。在地方層面,除安徽、海南、甘肅、寧夏等4個省(區)正在或准備開展綜合督查外,其他27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對134個市開展了綜合督查。

2015年3月,在廊坊市環保綜合督查情況反饋會上,首次出現了黨委“一把手”的身影,廊坊市委書記王曉東出席會議並表態﹔隨后,江西省副省長、九江市委書記殷美根,銅陵市委書記宋國權,昭通市委書記范華平先后出現在本市的綜合督查情況反饋會上。“以前都是市委書記、市長叫我們去開會,現在是我們有需要就報告領導來開會。”河北省廊坊市一位環保官員告訴人民網記者,環保綜合督查給環保工作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親力親為。

2015年以來,環保約談的節奏也明顯加快。截至2015年10月底,環境保護部約談了長春、滄州、臨沂、承德、駐馬店、保定、呂梁、資陽、無錫、馬鞍山、鄭州、南陽、百色、張掖、海西州等15個城市的政府主要負責人。山東臨沂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術平被約談后,表態保証不會再受到第二次約談﹔百色市長周異決被約談后表示將親自分管環保工作。

通過環保約談,各地一批突出的環境問題也得到解決,有效推動了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在環保法的嚴格要求下,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變“被動整改”為“主動整改”,在生產轉型升級時更多地考慮“綠色因素”。

廣州華潤熱電有限公司廠區

制度建設的日益完善推動了“綠色發展”理念落到實處。2014年,華潤電力對火電機組實施了100余項節能技改項目,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煙塵排放量同比下降了25%、46%、47%。“國家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企業,與其被國家標准追著走,不如我們一次性多投入,直接改造到位,這樣反而更能保証我們后續生產的節奏穩定。”華潤電力的一位項目負責人說。

循環經濟也是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有些地方已經和企業聯合進行了有益有效的探索。

產業園循環利用示意圖

(資料來源: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2014可持續發展報告)

廣西賀州的循環經濟產業園裡有三個業務領域完全不同的工廠:電廠、水泥廠和啤酒廠。循環經濟的模式將它們連接到了一起:啤酒廠產生的中水電廠消納﹔電廠產生的粉煤灰、脫硫石膏被水泥廠回收利用﹔啤酒廠所需的水、電、蒸汽全部由電廠供給,排出的硅藻土、酵母泥、酒糟等循環交付水泥廠摻燒處理。

這樣的“混搭”,使得產業園從建設到投產都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豐收。產業園的綠色收益有多少?這些數字足以說明問題:賀州循環經濟園園區節約土地1050畝,每年節能降耗標煤29萬噸,節水78萬噸,廢水處理復用263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425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3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6萬噸,產生循環經濟效益約1.94億元。

用法律樹立規矩,將個案變成常例,綠色發展理念如星星之火,漸漸燎原。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綠色發展理念既包含了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傳統思想精髓,也展現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對於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科學判斷。

雖然困難眾多,任務艱巨。但可以預見的是,有正確理念的引領,有規范制度的保障,有上下齊心的行動,綠水青山“長出”“金山銀山”的全面小康可期!“看得見山水,記得起鄉愁”的美麗中國可期!

 

【系列解讀之一】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系列解讀之二】創新:13億中國人開啟夢想的“金鑰匙”

【系列解讀之三】協調:奏響邁向小康社會的“協奏曲”

(責編:孫陽、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