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消費漸趨理性:商品消費增速放慢 服務消費支出增長【2】

2018年09月11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消費漸趨理性:商品消費增速有所放慢 服務消費支出增長明顯

  消費升級是大勢

  ——增速微有放緩但仍保持較高水平,消費規模在持續擴大﹔商品支出佔比下降、服務佔比上升,恰是消費升級體現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34億元,同比增長8.8%,相比前些年漲幅略有下降。這能說明消費在“降級”嗎?

  專家指出,數據要對照著看。

  一看收入。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與GDP增長基本同步。這意味著人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一直在增長。

  二看消費。支出總量擴大,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609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支出結構變化,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29.3%,這意味著食品佔消費支出的比重在不斷下降。

  趙萍認為,一來消費水平取決於長期收入水平和總體收入,真正意義上的消費降級隻有在收入水平持續下降時才會發生,而從當前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看,沒有這樣的“物質基礎”。二來人們的總體消費支出在擴大,且越來越多從商品轉向服務消費,食品、服裝等在總的支出佔比中下降,教育、文化、娛樂等佔比不斷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隻反映商品消費的部分,因此增速放緩並不奇怪。三來即便隻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所波動是正常的,目前仍舊保持在較高增速上,消費規模還是在不斷擴大,人們對商品品質和安全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

  小白認真給自己的主要支出歸歸類,發現每年花在旅游、文娛方面的消費才是大頭,而周圍朋友也普遍存在這種狀況。統計數據同樣印証了這一點。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數超過28億人次,同比增長11.4%﹔國內旅游收入超過2.4萬億元,增長12.5%。據電影資金辦統計,7月份,全國電影票房近70億元,觀影人次約2億,環比分別增長94.6%和88.9%。“社會和個人都在向前發展,消費的品質和層次上去了也不會輕易下得來。當然不排除隨著對商品認知越來越充分,消費漸趨理性,更追求物有所值的情況,但也不能就說是消費降級了。”小白說。

  “一方面是商品內部品質檔次上升﹔一方面是商品消費更多轉向服務消費,從滿足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消費升級才是大勢。”趙萍說。

  解除消費者的后顧之憂

  ——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支出增長,折射部分消費焦慮。未來仍需加強公共服務保障,提高居民收入

  不過,“消費降級”說也折射了部分社會情緒。

  對於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住房是頭一號的支出。今年以來,北京、深圳、西安、青島、蘇州等城市房屋租金上漲較快,對於年輕人造成了一定壓力。“雖然現在還沒有明顯的影響,但壓力還是有的。”在深圳工作的“90后”小李說,隻能寄望於努力工作,讓收入也實現同步上漲。

  而對於成熟家庭來說,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支出壓力也不小。“80后”王彬夫婦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有房有車,孩子剛好處在學齡階段。“隻要工資不下降,物價不是漲得明顯,該怎麼花還是怎麼花。”但是,談到孩子的教育花費,王彬還是感到壓力頗大。“英語、音樂、體育、智力開發,每項花費都是萬元起。不知道有沒有用,但不花錢,肯定沒用。”王彬說。此外,老人的健康和養老也需要小家庭做些資金儲備。

  看消費支出構成也反映出這樣的趨勢。據北京統計局數據,2018年上半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670元,同比增長7.0%。其中,人均居住支出7140元,同比增長22.1%﹔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685元,同比增長18.2%,增速居八大類消費前兩位。深圳漲幅居前三位的則是其他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

  專家指出,教育康養類消費有其特殊的性質,一方面出於人們對更加有品質生活的主動追求,生活改善后人們更注意保健、養生,更注重提升人力資本的投入等,這恰恰是消費升級的重要方面,也是未來擴大消費的重要領域﹔但另一方面,其中部分消費有不得已的成份存在,也給消費者構成了一定壓力。

  在趙萍看來,“消費降級”說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未來支出壓力的加大。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強公共服務保障,滿足居民對公共服務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要促進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比如近期個稅調整,實行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支出專項扣除等,就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實際收入。“政府有必要繼續創新手段,多措並舉,解除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她說。

  延伸閱讀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

  “三大件”折射居民生活之變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闊步邁向全面小康社會。40年來,我國居民收入節節攀升,消費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0倍,年均實際增長7.8%。

  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明顯改善,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分配中佔比逐步回升,2015年,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佔比為61.6%,比2010年提高3.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71,比2007年下降0.43。

  居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城鄉居民開始從基本的吃穿消費向發展和享受型消費傾斜。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比1978年的63.9%下降了34.6個百分點。

  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改革開放初期,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是部分居民家庭婚嫁必備的“三大件”﹔20世紀80到90年代,“三大件”變成了冰箱、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進入21世紀,家庭消費也向現代化、科技化邁進。2017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35部,計算機80.8台,家用汽車37.5輛﹔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46部,計算機29.2台,家用汽車19.3輛。

  交通通信和文化教育消費比重上升。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3322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長18.0%﹔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847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長13.1%。

  醫療保健服務水平全面提高。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的推廣建立,以及近年來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的提高,居民看病就醫較以前更加便利,更多得到政府補助,居民醫療保健支出明顯增加。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777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長16.7%﹔農村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059元,1986-2017年年均增長16.7%。(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上一頁12 上一頁12

 

(責編:楊曦、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