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生態位類似大白鯊 中國首次發現二點九億年前史前巨鯊

陸成寬
2021年08月27日07:5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生態位類似大白鯊 中國首次發現二點九億年前史前巨鯊

  8月26日,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在山西陽泉地區發現的2.9億年前的瓣齒鯊化石的研究表明,瓣齒鯊已經具有了跨大洋的遷徙能力,並且它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強的頂級掠食者,而非原來認為的底棲食殼類。

  這是在中國首次發現的瓣齒鯊屬牙齒化石,大大擴展了瓣齒鯊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圍,並為瓣齒鯊跨古特提斯洋遷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証據。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

  這個史前巨鯊的命名就有故事

  瓣齒鯊在大的分類上屬於有頜類中的軟骨魚類,但它並不能被歸於現生軟骨魚類兩大支系板鰓類和全頭類中的任何一支,而是屬於更為原始的軟骨魚類——真軟骨頭類。這項研究中的瓣齒鯊化石被發現於山西陽泉地區太原組錢石灰岩層,時代為2.9億年前的二疊紀烏拉爾世。那時的陽泉是一片靠近赤道溫暖透光的淺海,非常適宜各類海洋生物生存。

  “瓣齒鯊目是真軟骨頭類下的一個非常神秘的類群,目前僅有17個屬種被描述,而且大部分都是零散的牙齒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蓋志琨說,目前僅有兩件完整的瓣齒鯊目化石可以窺其全貌,一件是來自美國蒙大拿州貝蘭特希鯊,另一件是來自德國和英格蘭北部的賈納薩鯊,而瓣齒鯊則是最早發現並命名的瓣齒鯊類化石,最早由恐龍的命名者英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命名。

  關於瓣齒鯊的名字還有一個事關生物分類學規則的有趣故事。早在1840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就根據英格蘭南德比郡的一塊牙齒碎片建立了該屬,並且將這件標本列為模式種,但其實該模式種在1837年就被瑞士著名古生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命名。

  “雖然路易斯·阿加西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古老的軟骨魚類屬於一個全新的分類單元,但由於命名的時間比歐文早,所以根據物種的國際命名法則,瓣齒鯊屬的模式種最終在生物二名法的基礎上保留了阿加西命名的模式種名以及歐文命名的屬名。”蓋志琨解釋道。

  而我國的瓣齒鯊類的化石最早是由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鐘健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發現的,並命名為興國瓣齒魚,但這件標本在1978年經重新研究后,被重新劃歸到瓣齒鯊目的另一個大型屬種——巨櫛瓣齒鯊。

  能夠跨大洋遷徙的頂級掠食者

  蓋志琨表示,此次在陽泉錢石灰岩中發現的7件瓣齒鯊牙齒化石經過對比研究確定為瓣齒鯊科瓣齒鯊屬中的俄亥俄瓣齒鯊,是真正的瓣齒鯊屬成員。“這次發現刷新了瓣齒鯊屬在全世界的化石分布紀錄,揭示了瓣齒鯊極可能是一類善於游泳擴散的遠洋魚類,也對研究我國華北地區二疊紀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分析指示古環境有著重要意義。”蓋志琨說。

  蓋志琨介紹,從牙齒的尺寸上來說,瓣齒鯊的牙齒大小與現生的大白鯊牙齒相仿,可以推測出瓣齒鯊是一類體長可達三米到五米之間的史前巨鯊。

  由於軟骨魚類的身體大多難以保存,目前發現的瓣齒鯊化石均為零星的牙齒。化石保存散亂的狀態說明,瓣齒鯊可能如同今天的大部分鯊魚一樣,牙齒也是終身替換的,即失去的牙齒可以被新牙替換。

  因為瓣齒鯊隻發現過牙齒化石,學界長期以來對這種動物的完整形態都沒有一個准確認識。傳統觀點認為,它們是一種底棲的運動緩慢的食殼魚類,以底棲的腕足類、雙殼類等具殼生物為食。

  蓋志琨表示,但從現有的牙齒化石來看,瓣齒鯊牙齒的獨特形態又表明,其可能是另一種生活方式:刃狀的牙齒邊緣上布滿了大量的垂直細槽,同時也擁有著巨大的咬合面,這種牙齒形態或許更適合對獵物的肌肉組織進行撕咬。

  “因此,我們認為,瓣齒鯊的生態位可能類似於現代大白鯊,是古生代海洋裡的頂級掠食者。而瓣齒鯊在歐美以外的中國和日本發現,表明了它具有跨大洋遷徙能力,支持了瓣齒鯊極可能是一類游泳能力很強的捕食者。”蓋志琨總結道。

(責編:趙超、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