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細化國企改革工作 明確發力混改與重組整合

人民網北京2月17日電 (黃盛)近日,人民網財經通過梳理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方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所明確的2022年重點工作,發現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表示,將積極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優化提升國有資本結構。
在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2022年的重點工作中,國企混改、整合與重組是改革發力的方向。比如,廣東、河北、遼寧、江蘇、重慶等省市,明確提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海、安徽等省市將“推進國資國企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部分領域適時組建新的國企集團”以及“推進企業間的戰略性或專業化重組”列為改革重點。
對此,業內人士在接受人民網財經採訪時表示,自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展以來,作為改革重點任務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一直在穩步推進。在決戰決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各地通過布局混改、重組等改革重點,意在通過定點爆破、靶向攻關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改革實效,有力推動國有資本結構優化提升,助力實現“兩增一控三提高”的目標。
因企因業推進混改 促進國企提質增效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自2020年開展以來,各中央企業和各地國有企業加快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混改、結構調整、穩增長的改革舉措,打出國企改革“組合拳”。截至2021年年末,中央企業、各地國資委和地方國有企業挂圖作戰、跑表計時,實現了三年改革任務70%的年度目標,取得一系列重要階段性成果。
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杰明在今年年初舉行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專題推進會上表示,2022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要因企因地因業分類改革,推進更多國有持股超過50%的上市公司引進積極股東持股5%以上,將國有股權比例低於50%,特別要將低於三分之一的國有相對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作為重點,探索實施差異化管控。
“既要進一步鞏固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又要重點解決當前仍存的改革痛點、難點、堵點。”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向人民網財經表示,在因企因地因業分類改革中,混改、多元化激勵機制建設、職業經理人制度和國企並購重組等內容將是今年改革的重要發力點,也是通過改革促進企業內部治理機制、用人機制、激勵機制等機制層面轉變的重要落腳點。
在不少人士看來,混改主要是通過“混資本”來促進國企“改機制”,激發市場微觀主體的活力,促進國企提質增效。目前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煤炭、電力、化工、天然氣、鋼鐵、有色金屬等領域的國企通過一系列混改,優化了自身股權結構,健全了市場化經營機制,激活了管理運營和內生動力。
針對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將混改列為今年國企改革計劃,劉興國表示,混改可以助力突破或弱化所有制界限,從而帶動更多非公資本積極參與混改企業發展,進而提升國資的影響力與控制力。但也要加快將混改從單項推進轉向綜合推進,即將混改與其他國資國企改革內容協同推進,以取得改革集成效果。
重組整合加速推進 注重發揮協同效應
自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開展以來,中國星網、中國稀土、中國電氣裝備、中國物流等一大批新央企集團紛紛問世,中國電科重組中國普天、鞍鋼重組本鋼、中化集團和化工集團聯合重組等一批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項目持續推進。與此同時,就地方國資而言,四川交投集團、四川鐵投集團重組整合為蜀道集團,江蘇省淮安市組建5家市屬國企揭牌運營,山東重組山東能源集團與兗礦集團、山東高速集團與齊魯交通集團等等國企並購重組加速落地。
翁杰明表示,在把握實事求是的原則下,隻要兼並重組能夠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能夠避免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能夠比較好地提升產業集中度,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國資委都會支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兼並重組,支持中央企業和中央企業之間兼並重組,支持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兼並重組。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向人民網財經表示,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明確推進國企重組整合來看,國有企業加速剝離非主業、非優勢產業,有利於把國有資本優化到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及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
比如,在近期的地方兩會中,安徽省提出加快港航、機場、煤電等資源整合,實施省屬企業布局新興產業行動﹔河南省提出,加快省管企業戰略性重組,在建工、文旅、物流等領域打造一批旗艦勁旅﹔四川省提出,完成蜀道集團專業化整合、省內民用機場整合、省屬企業旅游資產整合,等等。
“國有企業通過重組整合以提高其產業集中度,是國有資本擴大規模、實現規模效益的必由之路。”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企業研究室副主任李紅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無論是推進企業戰略性重組或是專業化整合,均有利於優化國有資本產業結構,做大國有資本總量,進而提高國有資本回報率。
杜絕“紙面”改革 激活內生動力
今年作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收官之年,國資國企如何確保高質量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目標任務?
翁杰明表示,要堅決杜絕“紙面”改革和“數字”改革,將改革是否促進了企業內部治理機制、用人機制、激勵機制等機制層面的轉變,是否真正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改革實效,作為今年工作的著力點。同時,對工作進度滯后的地區、企業、任務,各地要及時查缺補漏,迎頭趕上,特別是中央企業對三級以下子企業,省級國資委對地市級國資委,以及地市級國資委自身,要加大指導督促推動力度﹔要橫向、縱向“雙維度”進行竣工驗收,逐項高標准清零銷號,堅決破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裡”。
在打通“最后一公裡”上,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表示,今年的國企改革要繼續利用龍頭國企整合優勢資源和發展要素,強化國企動能,提高國企產能,增強國企效能﹔繼續深化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繼續優化國有經濟區域布局和行業布局,進一步明確不同行業和規模的國有企業市場定位﹔還要突出推進綠色發展,強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識和執行力。
西南証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首席分析師葉凡表示,隨著國企改革,特別是地方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目前地方國企的生產經營正從前期的做大、做強向做優方向加速推進,這也是地方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所呈現出的顯著特點,即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集中力量辦大事,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重要行業、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動退出“非主業非優勢”領域。
吳剛梁向人民網財經表示,多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推進國資國企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堅持專業化、市場化原則,防止行政化的“拉郎配”與“合並同類項”,要防止“整而不合”,注重發揮協同效應,激活國企內生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