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干水分 查處高校就業率造假當動真格

遏制高校在畢業生就業數據上弄虛作假,教育部再出招。近日,教育部召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調度會,重申各地各高校要嚴格落實“四不准”紀律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強迫、誘導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准將畢業証書、學位証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挂鉤,不准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就業協議,不准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証明材料作為就業証明材料。
檢視現實,就在不久前,有媒體報道,一些高校要求畢業生“必須去找單位簽三方協議,否則拿不到學位証”。萬般無奈之下,學生和家長不得不“隨便找個公章蓋一下”。一些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本已焦慮,再向他們施壓搞假就業,勢必造成二次傷害。
一些高校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熱衷於在就業數據上做文章?很多人都想知道,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好,是不是意味著可帶來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利益,比如助力學校排名上升,助力學校吸引到更多優秀學子報考,以及能得到上級劃撥更多經費?再比如,是不是意味著一俊遮百丑?就業率高了就可以自矜?再退一萬步說,就業數據好看,校領導是不是就倍有面子?
哪個學校不關心畢業生的出路?教育工作者“兩耳不聞窗外事”,絲毫不關心畢業生的前景,固然超脫了,但恐怕也會辜負全社會特別是家長的期待。關心就業率本就是高校領導的一項職責,但這種關心應該是健康的關心,注水的就業率再好看,對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又有何益?
這次教育部查處就業率造假的決心很大,關鍵是出了硬招。比如,教育部通過國家政務接口、第三方平台等權威渠道,對畢業生已簽訂就業協議的用人單位數據進行核查比對。再比如,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就業數據調查核查。從2020年起,教育部便開始委托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和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開展抽樣調查。真查,就能查出問題﹔查出了問題,就要真問責。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召開專項會議指出,要真刀真槍與統計造假作假行為作斗爭。近日,三省四地區統計違法被通報,有關部門表示,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統計違紀違法行為。高校就業率造假是對高校公信力的極大傷害,治理同樣要遵循“零容忍”邏輯,對造假數據擠干水分、張榜公開,確保每個數據都硬邦邦,經得起推敲。(王石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