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80萬人
人才聚鄉村 發展添活力(聚焦鄉村人才振興)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
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示范帶動作用持續增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懂技術、善經營,高素質農民示范帶動作用持續增強
天府糧倉,稻畦縱橫,禾秧搖曳。“前腳收完麥子、后腳育秧栽苗,一年兩季,一茬接著一茬干。”四川省廣漢市金魚鎮種糧大戶劉健說。
雖然是90后,可劉健和種地打了多年交道,“我的性格就是敢想敢干,這些年用了不少新技術,種地蹚出了新路子。”
劉健的稻田,苗壟筆直,株距勻稱:“秘訣是北斗自動導航駕駛系統。衛星‘指路’,自動規劃路線,插秧機跑得直,秧苗插得齊。”
劉健講起種田經:“天上飛的有植保無人機,地上跑的有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收割機。我還添置了糧食裝載機、烘干機,與最初相比,每畝投入成本可減少30%,小麥增產50斤。”
回想起最初返鄉的時候,劉健自嘲“五谷不分,僅有一股子熱情”。他說:“這些年我一直參加農廣校培訓,向專家請教,跟同行交流,一點點摸索出了門道。”如今,劉健經過遴選考核成為高素質農民。
“長期以來,鄉村面臨人才數量不足、素質偏低等問題,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亟須一支知農愛農實用人才隊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常務副校長胡永萬說,“我們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廣泛吸納農民,開展教育培訓,提升技術技能,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
越來越多的高素質農民涌現在廣袤田野。目前全國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80萬人,其中種糧大戶17萬人。高素質農民隊伍中,超六成為規模經營農戶,五成以上實現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生產,一半以上加入了合作社或與農業企業建立了產業鏈接。
頭雁引領群雁齊飛。高素質農民充分發揮聯農帶農作用,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
管好近3000畝地,靠啥?“40多台套農機、12位農機手,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不僅每畝平均成本節省200多元,有的地塊小麥畝產還能突破1500斤。”山東省招遠市錦程家庭農場負責人張桂玲底氣十足。
“我托管了1700多農戶的土地,大伙兒都享受到了先進農機帶來的便利。”張桂玲介紹,“這台220馬力拖拉機,可是十裡八鄉最先進的。去年秋冬種遇上連陰雨,小農機下不了地。多虧了這台大拖拉機勁兒大、輪胎寬,讓小麥及時播種。”
作為山東省農廣校煙台市分校培育的1.9萬多名高素質農民中的一員,張桂玲的種地方式一直在升級,“參加培訓、考察交流,思路慢慢打開了。從小打小鬧到集中流轉,再到土地托管,抱團闖市場才能共贏。”
示范帶動作用持續增強。目前,超七成的高素質農民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農產品銷售支持,平均每人帶動17戶。“他們發揮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上的優勢,以土地托管、訂單生產、引領示范等方式,帶動農民發展產業,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胡永萬介紹。
培訓課堂連田間接“雲”端,擴大覆蓋面,提高服務針對性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力培養鄉土人才。各地著力完善機制,創新方式,精准對接需求,助力廣大農民全面發展。
“高粱種子籽粒小,埋深了,不好出苗,3厘米左右最佳。”高粱地裡,農技員邊操作邊講解,陝西省寶雞市鳳翔區種植大戶楊帆記下要點。
今年開春,楊帆打算改種高粱,可心裡沒底,“翻技術書、上網搜資料,說啥的都有,看得雲裡霧裡,要是有人帶著種,那該多好!”
如何精准滿足廣大農民的培訓需求,如何保証學習效果,鳳翔區農廣校探索建立田間學校。聽到消息,楊帆第一時間報了名。“田間學校開在合作社裡,種植能手一對一教,選什麼種子、咋樣施肥、農機怎麼操作,幾堂課學下來就能入門。”楊帆說。
“田裡上課,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楊帆信心滿滿,“水肥追得及時,高粱苗躥得高。我和企業簽了訂單合同,保底價收購,就盼著今年能有好收成。”
“我們和產業帶頭人合作,把學校建在產業鏈上,讓農民願意學、學得會。”鳳翔區農廣校校長郭曉紅介紹,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全區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7.2萬人次,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6.7萬人次,助農增收2.4億元。
胡永萬介紹,農廣校從教師隊伍、實訓基地、教學資源等環節發力,提升培訓質量,並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和資源多渠道、多領域參與,創新培育機制,打造更精准的培訓體系。
為擴面增效,培訓不僅連田間,還接上了“雲”端。各地充分利用互聯網平台,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打造在線學習平台。
“好老師都在手機裡,隨時隨地能‘充電’。”鳳翔區秦綠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強青軍說,“忙完一天農活后,我總會抽出時間看直播、上網課。”
打開“鳳翔農民手機學校”APP,政策匯總、實用技術、市場營銷等課程應有盡有。“最近我一直跟著老師學短視頻剪輯、線上銷售,咱不僅要把櫻桃種好,還要賣得俏。”強青軍說。
“多用豎屏,多拍細節,晚上7點左右發布效果最好。”說起學習成果,強青軍打開話匣子,“觀看量最高的一條短視頻有4.9萬人次。”
流量帶來銷量。“來自大城市的客戶越來越多了,線上銷量逐漸超過了一半,一年賣櫻桃就能有30多萬元的收入。”強青軍算起賬。
“開辦手機學校,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學員離校不離訓、畢業不停學,實現了終身學習。”郭曉紅說。截至去年底,學員接收各類實用技術信息超過782萬條,受益群眾近10萬人。
“接下來,我們要擴大培育覆蓋面,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把農民培育納入鄉村振興發展規劃,讓農民‘能學願學’‘願學盡學’。”胡永萬說。
做好培育服務,創新長效機制,在產業中發現人、培養人
從家電銷售員到葡萄產業能手,河北省晉州市怡嘉樂家庭農場負責人李蒼英實現了跨界創業。
多年前,看到老鄉們種的葡萄不好賣,李蒼英深受觸動,“賣葡萄跟賣家電一個道理,市場認的是過硬的品質、叫得響的牌子。”
提升品質,打綠色牌,李蒼英說干就干:用蚯蚓糞改良土壤,發展富硒有機葡萄,走高端市場。可就在李蒼英干得紅紅火火的時候,葡萄遇上了病虫害。“技術是咱的短板,我趕緊找農廣校專家,邊學邊干。”李蒼英說,“成立家庭農場、注冊品牌、參加展銷會,農廣校沒少牽線搭橋,我們的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去年收入過了百萬元。”
幫扶給力,還得增強內力。“上馬葡萄干加工線,殘次果也能賣上好價錢。建設田間公路和停車場,建設採摘園區,游客可購可賞可玩,三產融起來,產值預計能再翻番。”李蒼英說。
“返鄉人才大多從事新產業新業態,我們開展基地、線上、線下一站式培育服務,引進龍頭企業,對接市場信息,搭建三產融合發展平台,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讓高素質農民回得來、留得下。”石家庄市農廣校校長許曉東說。
延伸產業鏈條,夯實產業基礎。石家庄市農廣校引入傳統大豆制品現代化工藝技術集成,成立產業化聯合體,帶動優質大豆種植兩萬余畝﹔為平山等地引進種植連翹和珍珠油杏項目。僅2021年,農廣校嫁接項目10個,培育高素質農民2600人。
引才用才長效機制不斷創新,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廣袤田野成為吸引人才的磁鐵。
“我在田裡泡了十來年,從門外漢變成了高級農藝師。”廣漢市墾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達安說,“有了職稱,可以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定額補貼,還可以在銀行獲得貼息貸款,干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
“經過農業農村部門考核、面試,合格后就能頒証。”黃達安說,“不管是種植管護還是銷售運營,我都積累了豐富經驗,輻射帶動周邊蔬菜種植戶近萬戶。”
完善人才評價,各地不斷探索,江蘇省昆山市開展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注重實際技能和業績,放寬評審條件。湖北省宜都市用好職稱評定指揮棒,將參評者工作實績、技術水平、帶動效應、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等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在產業中發現人、在產業中培養人、在產業中用好人,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長期穩定扎根鄉村,服務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胡永萬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9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